《越過急澗山嵐》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描繪聖靈感動,釋放心靈自由(下)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神親自託付 原民圖騰畫耶穌

那一天,斐寧師母如同往日一般,隨同塔卡納夫牧師外出募款講道。「我從小就對畫畫、空間的擺設非常有興趣,不管去哪裡,我都喜歡觀察、打量別人掛在牆上的擺設或畫作,想像如果換作是我,我會如何佈置這裡。」

那天,牧師講道的教會,牆上掛著一幅非常漂亮的彩繪玻璃藝術畫作。

師母坐在台下,一面聽牧師講道,一面在心裡對神說:「主啊,這面牆上的畫好漂亮!」

「你也可以畫,彼娜得女兒。」神對她說。

「我?主,你是說我也可以畫畫嗎?」斐寧師母驚訝反問,向神確定這個念頭。

「是啊,你要畫,用原住民的圖騰畫出屬我的畫!」

「啊!」師母心裡湧出不可思議的感覺,急著想和牧師分享。但牧師還在臺上講道,「講道結束回家的路上,福音車上人多,也不能說,只好一直忍著,回到家我才一口氣和牧師說神對我說的話。」

過了幾天,斐寧師母向牧師請假一天,自己在街上蹓躂。脫離了每天生活的柴米油鹽,出門没有多久,心裡忽然有一個聲音,催促她前往信望愛書房作畫,她順服心中小小的聲音,就拿筆在紙上畫了起來,愈畫愈起勁,等師母從畫中抬起頭來時,已經是晚上九點了,「我居然完全沒有停筆地畫了十二個小時,而且中、晚餐都忘了吃呢!」這是師母第一次感受上帝帶領完成作品的能力和喜悅。

這些畫作,後來成了教會2006年的募款月曆,賣的情況很不錯,師母說:「感謝主,我真沒想到,我就這樣開始了畫畫。」

除了傳統的畫布和顏料,神還提醒彼娜得使用她一切熟悉的材料。 有一天,師母在教會,發現上次教會請來的蠟染老師剩下的材料,於是就在教會無法停手的畫了起來,十二個門徒圍繞在耶穌身邊,每個人的臉都朝向耶穌,讓看畫的人覺得自己也在現場,也想知道耶穌對自己說些什麼——那就是「耶穌最後的晚餐」,也是彼娜得.斐寧最為人知的代表作。

彼娜得.斐寧開始畫畫,她想要在一年內畫出三十三幅耶穌生平的畫,可是眼下第一個困難,就是沒有錢,畫布、顏料哪裡來?她發愁,愁到不知如何是好。個性單純的彼娜得.斐寧曾讀到一個關於夢想成真的重要法則,「把夢想告訴很多人,讓大家督促你,幫助你一起達成夢想。」所以她就把一年完成三十三幅耶穌生平畫作的偉大夢想發佈出去,眼見時間一天天過去,但畫布沒有著落、顏料也不知該去哪裡籌,她真是心煩意亂。有一天她瑟縮在小工作室的沙發上,愁得睡著了,一覺醒來時,赫然發現,眼前有一張不知何時撿來的木板,剛好就是她想要作畫的尺寸,她心裡歡喜感謝讚美神的預備,馬上不停的忙了起來。      

「原來,作畫不一定非得用什麼特定材料,只要心中有畫面,手中有適合的材料,都可以自由無界限地來表達。」因上帝是創意的源頭,畫材解決,作畫對彼娜得一點兒也不是問題,很快的,一年內,她真的就完成了耶穌的洗禮、耶穌講道、上十字架……等三十三幅畫。 只要心裡有意念,天地萬物都可以用來描述傳達神的奇妙神性。

有天,斐寧師母因為記錯在學校教母語課的時間,意外得空在文化局藝術中心休息。她驚喜地發現,二樓有個小小安靜的陶玻展覽。她踅上二樓,發現彩色玻璃燒在米白陶土上,是多麼的和諧、美麗。當下她就帶著活動簡介回去上課,下課後便積極打電話,想找出陶玻展的創作者,學習陶玻製作的技術。

陶玻的創作者告訴師母,他在高雄的弟弟離師母那裡較近,師母立刻與高雄的老師連絡,排好每週六早上去學習燒製陶玻的技術,兩個月後,老師說自己再沒有東西可以教師母了。「我就說要付老師學費,沒想到老師堅持不收」,他只淡淡的說:「事實上,我從您這兒也學了許多畫畫的技巧呢!」

從此,師母常從垃圾桶撿拾各種顏色的廢棄玻璃瓶,也特意到大賣場尋找異樣顏色的飲料玻璃瓶製品,老闆很小心的為她包裝這些玻璃瓶時,她都告訴老闆:「不要包得太仔細,因為我帶回去也是要打破的。」她說:「我想用燒陶玻的方法來作第二階段創作,以聖經中的女人為題材,完成三十八幅畫,希望在2013年三月八日展出,因為我覺得女人就像是陶玻。」陶土和碎玻璃都是不值錢的材料,但是經過火燒後,就會變得非常美麗,一如女人:「或許一開始時,世人並沒有意識到女人的珍貴,但是經過種種的磨練和雕塑後,神會把我們模塑得分外美麗。」

邀請開畫展 場地時間神預備

就在這時,臺南教會公報舉行個展:「可是光是裝框,對我來說,就是一筆很大的費用。」斐寧師母的畫,既然不是畫店裡買來的現成畫布,當然也沒法用尺寸規格化的一號框、二號框,一切都得訂做。最後師母心一橫,向銀行貸款了十萬元,訂製畫框,「但是我跟神說,我辦畫展不是為了要讓大家認為我是個畫家,我只是想讓大家看到屬你的畫。你也知道我沒有錢,沒有辦法付保險費和場地費,所以,主啊,如果你願意大家來看這些畫,你就要自己為我預備。」

顯然神的心意也是如此;祂先後透過臺南教會公報、中原大學、新竹馬偕醫院提供場地,讓彼娜得.斐寧辦個展。「我喜歡空曠的場地,因為我的作品都畫得很大。」這位嬌小的師母說:「教會公報的展場在地下室,它剛開始時是個還沒有被打理過的空間,不但管線外露,而且還有變電箱,可是我好喜歡那樣簡單的空間,我就可以把我的畫一幅一幅掛起來,放我覺得適合的音樂,架好燈光,讓來看畫的人靜靜的、好好的觀看畫,看神要用這樣的畫告訴他什麼話。」這位熱情直率的師母相信,不用言語,畫就能對人傳遞信息。「有些不是基督徒的人告訴我,他們站在某幅畫前,身上就起了雞皮疙瘩,我直接問他,神對你說話,你聽到了嗎?」至此,彼娜得也愈來愈相信,神能透過的祂的畫作對人說話。

「在一個開闊的地方,讓人安靜的看畫,聽見神對祂說的話。這就是我夢想中的靈修教堂。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自己專屬的教堂,有人用文字與神交通,有人用音樂敬拜神,而我的夢想,就是把畫擺出來,讓神的靈在畫和看畫的人當中自由運行。」彼娜得.斐寧的夢想是這樣簡單、明確。

因為她自己也是在作畫當中與神交通,得著異象。彼娜得聽講道的筆記本,除了牧師講道時的大綱表格,就是一個方格又一個方格的草圖,速寫;那些草圖上用原子筆畫的簡單線條,就像師母的心正對神的話發出回應,意趣橫生,每道線條都自有其特殊力道。有時,師母根據牧師講道畫成的圖,讓牧師看了也受感動:「今天的講道一定很蒙神祝福,能讓你畫出這麼美的畫!」

穌人藝術家 不限神學拒行銷

就像大部分的藝術家一樣,師母也承受很大的經濟壓力,沒有收入,就沒有辦法購買更多的材料和畫材;就像陶玻需要特別的設備和材料,錢從哪裡來?「我需要賣畫,來籌募創作和建山上夢想的教堂基金,如果能賣更多畫就太好了! 」

有神學教授勸她,依神學的眼光,每一幅畫都要先以神學背景為前提;也有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勸她,要用新的行銷手法讓世人認識她的畫作;但也有一位神學教授告訴她:「我們很訝異!妳竟然把神學最細膩的地方呈現出來,妳繼續自由大膽的為主創作吧!」

彼娜得或許常常在神面前掉淚,但在神學家和學院派畫家面前,談起她畫畫的感動,卻一點兒都不動搖,她從不依別人的意見,而在自己畫中加減什麼,「神給的感動就是這樣,我單純畫我的感動。這是我的畫作,我為神而畫,就是這麼簡單。」

想到大部分的大幅畫作仍被包藏在閣樓中,不見天日,彼娜得.斐寧有說不出的心疼,它們應該有一個固定的空間服事主呀!她一直在尋索,那個可以容納畫作、讓人單純看畫的空間在哪裡?

「我真的想為神興建這樣一個美術館,它是個不掛十字架的教會,它與非基督徒沒有距離,是傳福音最好的管道。它也是一個可以靈修、看畫、聽主聲音的園地。」大多數的人都會說,今天臺灣的宗教藝術並不廣泛,但愈來愈多人開始注意彼娜得.斐寧這位穌人畫家,但願有一天,臺灣南部的美麗山上,真有一座讓人安靜看畫、享受與神交通的美好教堂,讓人放下思慮重擔,眼睛、心靈都得完全飽足。

BOX
1.耶穌最後的晚餐:畫中的耶穌和門徒都帶著原住民的帽子,身上有不同的部落紋飾,卻不是特定代表哪些部族,地上放的是原住民處理小米時用的擣臼,桌上排列的是原住民用的餐具;但畫中瀰漫的親切感,卻不限於原住民才能感受。

2.聖餐杯風鈴:平山教會的三樓是牧師館,因為藝術家師母的巧思手藝,整個家都像個小巧可愛的美術館。樓梯玄關處吊的風鈴,是一個又一個本該作廢丟棄的聖餐杯,卻被師母撿回來,作成隨風搖曳的朵朵鈴蘭,或是向上伸展的玫瑰蓓蕾。基督徒看了都不禁會心一笑!

3.客廳中的成長:牧師家的客廳牆上掛著一幅「客廳中的生長」,畫面中一棵大樹,長在黑暗與光明交界處,樹上小小的葉片臨風瑟縮,看來甚至有些凋零,但在大樹旁繽紛落葉交錯處,有小小的樹苗正悄悄向上伸展。「那是我在參加一個退修會時,有一位牧師藉著禱告啟示我,我才驚覺自己忙著到處去參加各式各樣的新知成長會,卻沒有珍惜自己在神面前的成長,而覺得很慚愧,就俯伏在神的面前,說,神啊,我錯了,我要先來追求在你面前的長進。」師母說:「我是那棵小小樹,我要靠主,讓它滋長成大樹,而開花結果,讓我外在和內在的生命一起長大。」

本專欄與《校園出版社《書饗》校園雜誌》合作

【延伸閱讀】:
描繪聖靈感動,釋放心靈自由(上)
聖靈的同在──泰國廊開義診
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