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佳音 2007.02.18
我所任教的學校,雖然位於市中心,但是因為當地社區老化,三分之二的家庭社經地位都不高。我們經常在檯面上所討論的比較多是那些家中還有相當資源可以供應給孩子的學障兒童家庭,目前國內所標榜的學障名人也都是家中資源豐富、可以運用多元管道來幫助孩子克服障礙的例子。
但是在冰山底下還有一大群的學障兒童是缺乏教育資源和文化刺激的。往往老師在學校努力地教導,然而學生回家因為父母忙於生計,無暇配合管教,就把老師所教的都忘得差不多了。第一線的特教老師經常在這樣的過程中,感到挫折和失望,有時候會因為感到無力而得過且過。
然而如果我們就這樣被擊垮,教育的功能就難以彰顯了。我們期望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能夠提升其素質,促進社會流動的可能性。一般學生如此,身心障礙的學生因為立足點的不平等,更應得到這樣的教育照顧。特教老師要如何在生活和專業方面做好規劃,使自己維持足夠的戰鬥力,來面對教學方面的挑戰呢?
一、做一個自我導向(Self-directed)的終身學習者:
面對終生學習時代的來臨,成人必須持續學習以因應社會快速變遷與知識急遽增加的趨勢。因此非正規、非正式的學習成為成人學習的重要管道。成人教育學者諾爾斯認為自我導向學習是指一種不藉諸他人幫助,個體主動地診斷自己的學習需要、設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尋找達成此目標所需之人力及物力資源以進行學習,最後自我進行學習成果評估的過程。
對於特教老師而言,除了課務之外,還要擬妥IEP、隨時紀錄學生的學習情形、跟家長與普通班老師保持密切聯繫以確保學生的學習成效等,面對鑑輔會及二年一度的評鑑時,還要鉅細靡遺地準備好所有資料。在這樣繁重的工作壓力下,還要利用假日參加研習活動來「充實」專業,可想而知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其實在資訊社會中,知識的來源非常多元,重要的是如何將所取得的知識結構化,才能因應來自教學現場種種的問題。如果主管單位能夠不為了績效而辦理過多的研習活動,讓老師有更多時間來嘗試進行自我導向的學習,深信老師的專業素養必能有效率地提升,面對學生的問題也比較有能量來迎擊。
二、與普班老師密切配合、結為盟友,共同挽救孩子的學習危機:
學障學生因為有部分伴隨過動症狀,經常讓普通班老師感到班級經營多所挫折。如果能夠經常見面時彼此打氣、寫個小卡片感謝他們的配合和努力,有時甚至還會相互激盪出創意解決問題的方式。
三、隨時提醒自己要認識自己的限制:
從事教育工作,尤其是特教工作,所要面對的學生問題經常是屬於社會結構性的問題。雖然盡己之力,有時效果卻不一定符合期望。如果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造成心因性疾病的產生,往往損人不利己(例如:會將情緒帶到課堂上,造成師生的對立和衝突)。千萬不要把自己「神」化了。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認識自己的限制,允許自己偶而犯錯,然後重新來過。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四、不輕看自己工作的價值:
近年來由於特殊教育主管單位積極從事評鑑工作,校長較諸以往來的看重特教老師的工作價值。然而就我所知還是有相當比例的學校將特教邊緣化,尤其學校設有資優班之類的班別時,特教很難得到關愛的眼神。因此有些特教老師會矮化自己的地位和重要性。殊不知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如果特教老師能夠儘量不去在乎行政主管的眼光,持守自己對工作的忠誠度,窗外永遠有藍天。
米蘭昆德拉曾經寫過一本書,叫「生活在他方」(La Vie Est Ailleurs),故事主人翁冀求一個更美好的人間天堂,書中有句話寫著:「…周圍的生活是多麼平庸而死寂,真正的生活其實在他方…」。他方,指的是一個富於詩意的夢幻想像之境。然而特教老師可不能這麼想。我們每一天的工作現場,就是我們度過每天最優質時間的「他方」;熱愛它、擁抱它,這些從小到大全身傷痕累累的、不受人重視的身心障礙孩子,會在我們的陪伴之中,經歷他們人生中的「他方」!
淺談特殊教育的「生命教育」
為學生祈禱文(二)
不是強說愁─談親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