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育吟 2020.12.27
根據衛福部2019年統計,在台灣平均每37分鐘就有一起性侵通報案件,而18歲以下的青少年佔了六成。
勵馨基金會督導郭育吟,從事性別教育及性侵害防治宣導十多年, 在實務工作時,看到了遭受許多不同情況的受害者。
為了讓資源及幫助可以擴散觸及更多人,勵馨同仁不斷發想改善,期望透過各種方式加強兒童本身及大人對於性侵害防治意識,聚集更多社會大眾一同加入串連起防護網,減少遺憾的發生,讓孩童可以在安全、安心的環境下成長。
「性侵害防治知多少-從傷痛與困境中尋找突破口」為郭育吟督導在TEDxTaipei中的演講逐字稿,完整的演講內容及QA對談影片可點擊連結觀看:
https://www.facebook.com/109056135781639/videos/2930698987162815
(30:31~40:50-影片分享,40:52~1:04:26-QA時間)
想問問大家:說到性侵害,你會想到甚麼畫面?
是一個女子夜歸,穿著清涼,在無人的巷子裡被陌生人強拉侵犯?還是一個只會在電視新聞出現的報導,我身邊幾乎沒有認識這樣的人?
到底性侵害在台灣的狀況如何?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9年通報案件共17,119件次,換算下來,每60分鐘就有一個性侵害通報案例;也就是當我們今天直播結束,就會有1.5個案件發生。其中,三分之二的被害者是18歲以下的年輕人;超過七成二是認識的人。
這些數字是不是超出你的想像之外?性侵害在台灣其實是一個嚴重的議題。
或許你會納悶,性侵害怎麼會發生呢?
學者Finkelhor提到,一個性侵害要發生需要具備四個條件:
一:潛在加害者具有性侵害動機,
二:潛在加害者自我控制力瓦解,
三:外在環境保護因子瓦解,
四:受害者自我保護力瓦解。
當這四個條件俱足,一個性侵害就會發生。
讓我們用實際的故事來看看,一個性侵害是怎麼發生的:
有一個孩子從小就知道:不能跟他的爸爸單獨相處,因為他知道爸爸曾經對姐姐做不好的事情,也就是說,這位爸爸不只有性侵害的動機,而且他沒有做到自我控制,而對自己的女兒下手。
小女孩不知道姐姐有沒有求助,但他不敢跟家裡的其他人說,這是一個可怕的秘密,後來他慢慢長大,有一天晚上,他因為念書念得很晚要去裝水時,在這個過程中被他爸爸拖進了房間…從這個故事中,家裡似乎沒有其他的大人可以協助,因此沒有任何外在保護因子進來,小女孩因為太害怕不知道該怎麼反應,因此性侵害最後還是發生了。
請問你聽到這個故事時,想到了什麼?
在服務現場,我們觀察到一些現象,很多的民眾會問:「為什麼」?為什麼女孩不跟其他的人說?為什麼女孩不求助?
甚至在別的新聞案件中,我們還會看到很多民眾留言:誰叫他要那麼晚回家?誰叫他一個人外出?誰叫他不穿多一點?是他們沒有做到自我保護,才讓自己身陷危險的環境而讓傷害發生。
「自我保護」到底是甚麼意思?
以往教導大家要懂得自我保護是因為當事情發生時,通常現場沒有其他人,如果這時候我們可以做點甚麼,對方可能有機會放棄,而減少傷害的發生。
因此我們告訴孩子,當你覺得怪怪的、不對勁時,請你相信自己的直覺,第一時間趕快跑,千萬不要遲疑勇敢說出來求助;我們也建議最好可以攜帶哨子或防狼噴霧器,在關鍵時刻這些工具可以發揮作用。這是我們強調自我保護的核心意義。
但「自我保護」的核心意義卻被民眾誤解、扭曲,並產生奇怪的謬論。民眾針對一個性侵害案件時,他們關心的重點不是行為人怎麼可以這樣做,反而是將焦點放在因為你沒有做到自我保護啊,所以你應該要被檢討與究責。我們的整體文化氛圍傾向譴責被害者,這點讓我們非常難受。
穿著清涼到底哪裡有問題?
一個40幾歲的性侵害被害者面對司法流程時,雖然很害怕,但咬著牙也要撐下去,可是他被關切的卻是:你當天穿甚麼?為什麼這麼晚還要出門?
好像會遇到性侵害的源頭都是因為我太晚回家、我穿的不夠保守、我不夠小心,所以我活該被欺負…但,我們要問的難道不是為何對方可以這樣做?在面對一個性侵害的被害人時,這些指責與怪罪其實真的很傷人,更何況他當天穿的只是牛仔褲。
有一個孩子跟我們說:我當天沒有特別打扮,我只是高中生,寒冷的冬天,我穿著厚外套,帶著眼鏡、睡眼惺忪地要去趕公車上學,卻在社區大樓的一樓被一個人從背後用刀抵著,要我安靜跟他去地下一樓…我覺得好無助,我甚麼都不能做。
自我保護真正的意涵,從來不是要責備被害者。一個性侵害是否會發生,自我保護往往成為最後一道防線,因此我們教導孩子要勇敢說不、大聲拒絕、覺得怪怪的、有問題時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覺趕快離開,這是自我保護的意義,但絕對不是要將責任轉嫁到被害人身上,我們不譴責被害人,做錯事情的不是他們!
我們可以多做一點點什麼?
那麼,在性侵害防治上我們可以做什麼呢?在自我保護成為最後一道防線前,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將防護網撐得更大、發揮積極的預防效果呢?
其實就是剛剛說的第三點:外在保護因子的增強。也就是當我們的周圍有越來越多的重要他人,這些人有可能在關鍵時刻發揮影響力!
從剛剛的數字中我們知道性侵害通報中有高達七成以上是認識的人,如果重要他人可以在這些事件中發揮作用,將有可能避免或減少傷害的發生。
熟人性侵害的最大的特色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是一步步地靠近與試探,因此如果身旁的我們可以有敏感度,在早期就覺察到不對勁並能有所作為時,就有機會阻斷傷害,幫助孩子脫離可能的危險與風暴。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家裡的長輩從小對小女孩灌輸,每一個家庭都會對小孩玩這樣的身體遊戲。所以長輩一步步地靠近與試探,每次都會用很多方式告訴女兒因為你是特別的,所以我只跟你玩… 對於身體的靠近是一次比一次深入…
女孩因為是長期處在這樣的狀況中,不知不覺中好像也習慣這樣的遊戲,雖然難免覺得怪怪的,但因為爸爸說這是秘密,這是因為你很特別,所以小女孩慢慢習以為常。這就是溫水煮青蛙的意思,慢慢的慢慢的,然後就覺得沒有甚麼問題了!
但當小女孩慢慢長大到學校上學後,有一次他詢問好朋友你們家都是怎樣玩遊戲的?好朋友覺得怪怪的,趕緊告訴老師,老師也覺得事情不單純,於是趕緊通報,這件事情才被發現,勵馨也才有機會服務這個家庭。
這個故事中也就是這位好朋友和老師都發揮了重要他人的角色,讓外在保護因子有機會介入,才能讓這個事件提早被揭露,我們才有機會接住孩子,讓傷害減少。
在這裡,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這個情境發生時,你會怎麼做?
有一位家長有時候因為忙碌,會讓小孩去隔壁鄰居家玩,因為兩家的關係很好,所以家長還滿放心的。但去了好幾次之後,有一次家長再次請小孩去隔壁家玩時,小孩明顯不願意,但問他又不太會說。這時候你會怎麼做?你會大聲斥責他,請他不要再盧了趕快過去你要趕工作?還是你會選擇放下手邊的工作選擇陪伴他?
當時,我們的家長覺得其中應該是有些狀況,雖然不確定是否有發生甚麼事情,但他覺得怪怪的。那一次,他聽到小孩的心聲而先選擇尊重他的意願,把手邊的工作先放下好好地陪伴他。
後來再找時間慢慢詢問孩子,當孩子知道自己不會被責備、而且是安全被信任的狀況下時,他慢慢地說出來。原來鄰居的哥哥會時不時的觸碰他的身體,他不知道哥哥是不是故意的,但他不喜歡。
這位家長這時候就是孩子的重要他人,當他覺得有問題怪怪時,他願意停下腳步去了解,因為有所作與行動,一個傷害就可能能避免。
因此,邀請大家成為重要他人,讓我們在關鍵時刻發揮影響力,這個重要他人你我都可以做到,只要多一點點敏感度、多一點點行動力,我們就有機會阻斷一個性侵害的發生。具體作為可以是:聽、接、找
聽:真誠聆聽、不責備
接:接住他,給予溫暖的同理支持與陪伴
找:尋找專業的社工、諮商人員等資源,一起協力合作
最後我再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有一位諮商師跟我分享他來勵馨面試而被錄取時,他的督導跟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歡迎來到地獄!
對於性侵害的被害者而言,這段遭遇不只可怕痛苦,難以撫平,這其中的點點滴滴,聽在諮商師的心裡,就宛如人間煉獄般,是任何一個人永遠都不想面對的歷程。而復原之路又是條漫漫長路,有的人一走就是十多年。如果這些重要他人可以多做點什麼,是否可以讓傷痛不要停留那麼久?如果更早就有人伸出雙手,是否有人根本不需要經歷10年之痛?
不責備、多一點敏感度、多一點聆聽、接納與找資源,我們將有機會預防他們來到地獄。真心邀請大家成為重要他人,只要多做一點點,我們都有機會改變生命!
本專欄與勵馨基金會 合作。
【延伸閱讀】:盡「力」,也得盡「心」
童年期的性創傷,真是我的錯嗎?
鞭刑可以抑制性罪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