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鳳翔 1999.08.06
「爸爸回來了,對我微微笑,拿出香蕉和西瓜....」一首兒歌,把父親肩負養家活口的職責表盡。孩子們對於父親在心中的模樣,是供應全家有飯吃,得以生存的根源,亦是負責提供全家有避風遮雨的地方。而對於養活全家的父親表示心底的感恩,母親與孩子在晚餐的時候,都要等父親先開動,才得以進食。
在西方,有些宗教與生活教育結合的家庭,父親還扮演另一種角色。
早晨起床,父親教導孩子在胸前畫十字,謝謝上帝保護孩子們昨夜一覺安穩到天亮。夜晚睡覺前,教導孩子在胸前畫十字,對今日所行的錯誤表示懺悔,對今日所得的好處獻上感恩。吃飯的時候,父親更是領著全家,向上帝謝恩。
然而時代變遷,父親的模樣究竟為何?
有家庭工作者提出警告說,爸爸的形象越來越模糊了。因為許多母親不再是全職媽媽,也進入職場工作,家庭經濟的來源不再是男人一肩扛。加上,家庭經濟的收入也都化為銀行轉帳,所以再也看不見爸爸是扛著米與蔬果回家,也看不見爸爸每個月拿裝滿厚厚一疊鈔票的薪水袋回家。於是在孩子心中,可能對「提款卡」與母親的認知越發提升。因為即使是上班族母親,依然負起三餐伙食與照顧孩子的責任。
每逢父親節,學校老師常要孩子畫父親的模樣。希望那些圖畫中,有爸爸陪伴小孩玩樂、有陪伴小孩讀書寫字、教導孩子感恩的親子互動場景,而非僅是爸爸翹著二郎腿,守著電視機的礦物樣,那就不好了!
(本文作者為高雄三一長老教會會友)
about 【家庭之歌】專欄主要寫手:蔡佩芬
【延伸閱讀】:第一次開車載父親
五個月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