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洪奕蕾、張法芸 2022.01.02
圖片提供/123RF
一位媽媽帶著她5歲大的孩子來接受輔導,因為這個孩子有焦慮的問題──她所有時間都必須和媽媽待在一起,即使在家裡也一樣。所以,當媽媽上廁所的時候,她會等在廁所的門外;當媽媽做飯的時候,她就和媽媽一起待在廚房裡,雖然她其實很想到外面跟朋友一起玩;她在自己的房間睡覺也很掙扎,因為害怕會有恐怖的事情發生在媽媽身上。
小女孩的媽媽想盡辦法要幫助她,但她的焦慮就是沒有改善。她是一位非常可愛的小女孩,媽媽也很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時間,但是,媽媽也確實看到女兒的焦慮怎樣影響了整個家庭,而且限制她與同儕發展社交關係。
語言不會限制生命的改變
輔導小孩和輔導成人不同,因為我們不能和小孩一起坐下來分析問題,然後用言語釐清他們的心、情緒和行為之間的聯繫。
小孩沒有大量詞彙可以用來描述自己的情緒,或分析哪裡有問題。雖然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內在與外在之間聯繫的能力有限制,但是這些限制卻不會阻止他們生命的改變。
為幼童提供輔導的時候,輔導員必須把自己降低到他們的程度,使用他們的語言和他們溝通。既然他們的語言能力還沒有完全發展,我們可以使用畫圖、演戲和閒談的方式來理解他們的掙扎。
我們總結出,小女孩的懼怕,是出於死亡、未知、孤單及沒有人知道她需要幫助。所以,我們要如何輔導她呢?我們需要分析這些懼怕的來源嗎?我們是否必須讓她知道從這些恐懼被釋放出來的好處?但事實上,這些問題的答案都不能幫助她改變。
分析的技巧並不會降低小女孩的懼怕或增進她與別人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到她想要控制自己的生活,這是許多人的偶像,但挖掘偶像不能幫助她處理這個現實的問題。
一個叫耶穌的朋友
在辨認出小女孩的懼怕控制了她的生活之後,我們介紹了一個名叫耶穌的朋友給她。
因為她只有5歲,我們使用各種方式,讓福音的訊息對她而言顯得明確、清晰。她需要聽到什麼樣的福音呢?基督認識她,愛她,並且關心她。尤其基督永遠在身邊看顧她的訊息,真的說服她消除了焦慮。當她自己獨處的時候,她不必總是緊張兮兮,因為她的朋友耶穌會永遠和她在一起。
這不表示她需要忽略自己的懼怕,或是告訴自己沒什麼好怕的。事實上,輔導員告訴她,她會有這些懼怕是有道理的。但是,與其繼續餵養、培育、注意這些懼怕,我們可以轉向另一個地方。我們沒有能力達成長期而持久的改變,但是基督可以。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完全弄清楚或分析人的問題,而是幫助人們怎樣與基督連結,以至能夠做到長久又持續的改變。
把恐懼放在正確的地方
輔導如何幫助小女孩與基督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呢?在輔導一段時間之後,這個孩子有一次非常開心地來輔導。當她看到我時,給了我一個大大的笑容,然後跳進我的辦公室。我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她說:「耶穌真的是我的朋友。」然後她解釋發生了什麼事。
有一天晚上,只有她和媽媽在家,那時候她已經很有進步,不需要總是和媽媽待在同一個房間裡。當她媽媽去洗澡的時候,外面開始颳起暴風雨。孩子說,她馬上就叫媽媽,因為她很害怕。當然,媽媽聽不見她的聲音。但因為打雷的緣故,她害怕到不敢走出自己的房間。她很恐懼,沒有人會知道她只有一個人,而且需要幫助。然後,她想起耶穌如何平靜風和海的故事,而且她記得我們曾經談到耶穌知道每一件事。所以她開始禱告,並且請求神幫助她、安慰她。她說禱告完之後,媽媽還在浴室裡,她卻不再那麼害怕了。
媽媽接著加入我們的輔導。她說那晚她急著要從浴室出來,因為她知道自己女兒會如何懼怕,但是當她進到女兒房間時,看見孩子平靜地在玩玩具。孩子看見她,就過來給她一個擁抱,並且告訴她:「媽媽,耶穌幫助我,而且我再也不害怕了。」然後她就回去繼續玩。
我問她:「妳還會害怕嗎?」
她說:「是的,但是現在我有一個可以幫助我的朋友,所以暴風雨看起來就沒有那麼可怕了。」
所以,我們並不需要為了做到長久、持續的改變而摧毀自己的恐懼,但是我們需要把懼怕放在正確的地方,並且知道基督是幫助我們的,祂常與我們同在。
圖片提供/123RF
不能單靠挖偶像解決問題
「心」的議題是聖經輔導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具體辨認出被輔導者的心是被哪個或哪些取代神的偶像統治,不但能幫助輔導者和被輔導者自己更準確地理解某個行為、情感、思想或生活型態出現的原因,也意味著輔導員將有機會用更個人化的方式,從根源──個人與上帝的關係──幫助被輔導者的生命與生活產生符合聖經的改變。
然而,只是辨認出具體的偶像,並不會自動產生生命的改變。
熟練於辨識出偶像的人,生命不一定更有長進,而不清楚自己偶像是什麼的人,也不表示生命就不能有真實的改變。因為,生命的改變並不取決於是否能挖出心裡的偶像,符合聖經的生命改變從來都是聖靈的工作。
找出偶像,雖然對生命的改變提供重大的助益,但人的問題已經嚴重到一個程度,沒有辦法單是靠「找出偶像、打碎它們」的方式來解決。符合聖經的輔導,並不是專注於挖掘、打碎偶像的輔導。因為,連「挖偶像」這個行為本身也有可能根源於不同的動機,或是出於血氣的動機,或是真正尋求、倚靠神。
把人引領到神面前
神的律法是一面鏡子,也是一盞燈。律法使人清晰、深刻又有條理地看見自己的罪和偶像;律法也向人顯明上帝的完全與恩慈,使人能夠帶著信心和悔改來到基督面前祈求幫助,並且因著感恩的緣故願意順服。
符合聖經的輔導的確應該關注人的問題,但這是手段,不是目的。人的問題是旅途上需要停下來認真研究指示牌的中途站,卻不是終點本身。
輔導真正的目的,正如歌羅西書1章28節所說,是用諸般的智慧傳揚基督,藉著勸戒、教導各人,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如此,個人也才得以在基督裡完全。
幫助人看見偶像,看見他對上帝的冒犯,可以使人更真實體會到自己的罪惡、悲慘和絕望。但更重要的是,要幫助這個人感受到耶穌基督為他的罪而降生、受死與復活,這是好到令人不可思議的恩典,以至於被輔導者會可以生發願意的心,到神面前傾吐自己意識到的問題、痛苦與祈求。只有神能使人改變,而且神已經定意要幫助他。
恩典促使人改變
僅僅分析問題或看見偶像不能使人改變;看見偶像之後,「只是」展開針對性的說教或懲罰也不能使人改變。了解被輔導者具體的處境、罪行與偶像,可以幫助輔導員更深入去思考:神針對這些問題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應許什麼?祂的屬性是什麼?對被輔導者要怎麼做,才能既不餵養他的偶像,又為其痛苦帶來安慰和盼望,同時挑戰他離棄罪、敬拜真神?有哪些經文是用這樣的方式談論被輔導者的處境,談論他的痛苦和歡愉,以及他的罪行和心?又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向被輔導者表達?
當人一旦藉著基督認識神,就會願意跟隨祂;當人更明白神這樣愛著他我的時候,他也會更願意知道怎樣回報祂的愛。這樣的願意,會讓人到神的面前去,真正地認罪和祈求。
出於願意,人會祈求神的赦免,神會在基督裡賜下赦免;人會祈求神的幫助,神會在基督裡賜下力量、智慧、陪伴、安慰;人會祈求神賜下肉心換石心,神會在基督裡賜下對基督的愛取代偶像──這時,拜偶像的心會改變,人與上帝的關係也會有真實的改變,人和受造之物的關係也自然而然地開始變得健康。簡言之,是靠聖靈的大能,而不是靠我們對偶像的分析、挖掘和懲罰,才能使人轉離偶像,單單敬拜、敬畏真神。
認識神才是終極目的
生命的改變來自於神,這也意味著一旦「找出偶像」成為輔導的最終目標與焦點,改變就不可能發生。因為它已經取代神成為另一個偶像,所帶來的就是內疚或驕傲,而不是恩典與希望。這樣挖下去,結果也必定會產生偏差。因為,我們其實是用自己錯誤的觀點在看我們的問題,而我們的觀點若沒有在與神正確的關係中被調整,也必定產生錯誤的方法。
改變不可能在神以外發生,生命的改變始於神,並且神在過程中幫助我們。我們人生的目的,是要榮耀神並且享受祂。在過程中,我們繼續追求祂、希望更多認識祂。這樣的認識會改變我們看世界、看自己的方式,自然也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並不在於我們想要怎麼樣,而是在於神想要我們怎麼樣。
這也意味著,輔導員並不能透過一個公式或方法讓生命的改變發生。輔導員的責任是用諸般智慧將人帶到神面前,而不是讓生命的改變發生。
何西阿書6章3節說:「我們務要認識耶和華,竭力追求認識祂。祂出現確如晨光;祂必臨到我們像甘雨,像滋潤田地的春雨。」神自己就是我們認識祂的目的;而且祂應許必定向我們顯現,就像晨光;祂必定臨到我們,像滋潤大地的春雨那樣臨到。我們的生命若能結出聖靈的果子,問題能有所改變,那是認識神、敬拜神之後自然生出的副產品。但如果我們將「結好果子」或「去除偶像」當作認識神的目的,那我們還是在拜偶像,只是這個偶像很機巧地變成「結果子」和「去偶像」罷了。
聖經輔導不是在挖出偶像,而是在各樣處境、罪行和偶像中,幫助人認識神。認識神比知道自己的動機更重要,而且神樂意彰顯自己。我們應該專心留意祂,花更多時間仰望基督,而不是分析自己。我們若在認識神的事上長進,自然就會有改變——我們內心的深處也是如此。
你可能也想讀這篇:
在罪與苦難交會處經歷救贖
about 【家庭之歌】專欄主要寫手:蔡佩芬
【延伸閱讀】:在罪與苦難交會處經歷救贖 上篇
問題是與神的關係,而非神學不足
在罪與苦難交會處經歷救贖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