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鷹老師》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日常生活的焦慮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為什麼我們每天總會經驗到令人不舒服的焦慮情緒?有演化學者說,人類在生存的進化史中,一直在與災難和危險搏鬥,「杞人憂天」型的「品種」存活下來的「機率」才會提高。

焦慮反應

其實焦慮、緊張實為常人面對外界威脅之正常反應,適當的焦慮反應,不但可以刺激交感神經,讓身體處在備戰狀態,更可以激發潛能,有助於因應挑戰。然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焦慮卻是多餘的。

過度的焦慮,卻會造成交感神經的失調,進而產生伴隨焦慮而來的一系列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例如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頭痛、頭暈、身體不適、失眠等。較嚴重者會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莫名其妙發抖盜汗、胸痛、腸胃不適,甚至還有可能誘發各種不同的精神疾患,例如恐慌症或憂鬱症。

危險因子

到底是那些人,比較容易罹患焦慮性的精神官能症呢?人格特質和環境壓力,是焦慮症的危險因子。

在人格特質的部分,所謂「能者多勞,智者多慮」,理智型的人格和完美主義者有一些特質:「重細節、求完美、強調邏輯與理性思考」、「快節奏」、「不善於表達情感或讚賞」。

至於環境壓力的適應方面,根據Holmes等人的研究,最容易適應不良造成焦慮的壓力事件包括:分離(親友過世、離婚)、健康問題(生病、老化)、工作(調職、升遷、失業、退休)…等等,此外,像聯考時「全面備戰,全家總動員」的時候,或是更年期面臨一些失落感和空巢期的到來,不免面臨自我價值和定位上的存在問題,假如在這時候產生適應障礙的話,也很容易就會有憂鬱症及焦慮症的情形。

焦慮處理

所謂「預防重於治療」,規律的生活、充分的營養和適當的運動,絕對是增強個人調適負面情緒最基本的方法。減低「壓力環境」並不代表「自閉退縮」,在環境壓力適應的部分,可以透過學習「自我因應技巧」(例如放鬆練習、焦慮處理訓練)來增強自己的「抵抗力」。

藉由了解壓力及焦慮的正確觀念,進一步練習「有助於自我調適的陳述」,用「我了解焦慮是自然會有的感受」、「我可以應付這種感覺」、「人怎麼可能不緊張」、「身體的不舒服只不過是對壓力自然的反應罷了」…等等的自我陳述,來對抗壓力時產生的失控想法。

這些失控的想法,常常會造成更緊張、更不舒服的惡性循環:「天啊!我又不行了」、「我受不了了」、「別人好像都很順利沒有問題,只有我最糟糕」、「糟了!我又心跳加快、呼吸困難,我是不是生了什麼怪病」…等等。

藥物控制

如果過度的導致了嚴重的不適,精神科醫師在評估後會考慮給予藥物以控制症狀,如果再加上支持性的心理治療(鼓勵傾訴、主動傾聽、衛教解釋、化解不安、給予信心…),患者皆可以逐漸改善。如果個案因特殊的環境因素及人格特質而不易改善,且經評估適合接受心理治療條件者,可以要求精神科醫師安排團體治療或心理治療。

焦慮症如能得到適當的治療,不僅可以阻止病情慢性化、預防併發症發生,對於疏解個人的痛苦和減低醫療成本的浪費,也有重要的意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