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鷹老師》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最多的考慮最少的憂慮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這幾個禮拜以來,上班族可真是內外煎熬,一方面工作照樣忙碌,一方面卻要注意SARS的疫情,隨時注意避免被感染,更要隨時準備萬一被居家隔離時,家庭生活如何安排、工作如何不受影響等等,這時候就更證明,我們過去三個多月以來所介紹的心情放輕鬆的方法,都很實用,譬如我們曾建議大家平時就要建立有效的支援網絡,當你晴天霹靂突然被隔離時,這個支援網絡就可以讓你不致孤立無援,又譬如說我們也建議上班族要適度的信任別人,這時候你也會發現,瘟疫如此可怕,如果你不能適度的信任別人,恐怕遲早會崩潰。

本週我們要再談到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放鬆心情的方法,那就是:『做最壞的打算,作最好的準備』;或者也可以說是『做最多的考慮,做最少的憂慮』,這其實是大家很熟悉的基本觀念,但這次瘟疫的流行卻讓我們發現,原來我們實際上總是『做最多的憂慮、卻做最少的考慮』,因此,我們要藉面對SARS所反映出的狀況來詳加探討。

SARS是新種新病毒,人類對它所知有限,所以大家難免感到惶恐、焦慮,問題是,焦慮只會讓我們更加失神、因而更容易疏忽、更容易被感染;不但如此,焦慮也會使我們免疫力降低(更缺乏抵抗力),因此,我們非得除去這樣的焦慮不可,我們必須學習,做最多的思考與預備,但做最少的憂慮。

所以問題不是我們會不會焦慮,我們當然會焦慮,但是焦慮只會使情況更糟糕(更容易感染、更缺乏抵抗力),所以我們不能焦慮,我們要發揮思考力、分析力、判斷力,做最多的思考(與判斷),從而消除所有不必要的憂慮(最少的憂慮),不是要去發揮想像力作最多的憂慮。

我們可以坐下來冷靜的思考,從根源思考起:

這幾個禮拜以來,上班族可真是內外煎熬,一方面工作照樣忙碌,一方面卻要注意SARS的疫情,隨時注意避免被感染,更要隨時準備萬一被居家隔離時,家庭生活如何安排、工作如何不受影響等等,這時候就更證明,我們過去三個多月以來所介紹的心情放輕鬆的方法,都很實用,譬如我們曾建議大家平時就要建立有效的支援網絡,當你晴天霹靂突然被隔離時,這個支援網絡就可以讓你不致孤立無援,又譬如說我們也建議上班族要適度的信任別人,這時候你也會發現,瘟疫如此可怕,如果你不能適度的信任別人,恐怕遲早會崩潰。

本週我們要再談到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放鬆心情的方法,那就是:『做最壞的打算,作最好的準備』;或者也可以說是『做最多的考慮,做最少的憂慮』,這其實是大家很熟悉的基本觀念,但這次瘟疫的流行卻讓我們發現,原來我們實際上總是『做最多的憂慮、卻做最少的考慮』,因此,我們要藉面對SARS所反映出的狀況來詳加探討。

SARS是新種新病毒,人類對它所知有限,所以大家難免感到惶恐、焦慮,問題是,焦慮只會讓我們更加失神、因而更容易疏忽、更容易被感染;不但如此,焦慮也會使我們免疫力降低(更缺乏抵抗力),因此,我們非得除去這樣的焦慮不可,我們必須學習,做最多的思考與預備,但做最少的憂慮。

所以問題不是我們會不會焦慮,我們當然會焦慮,但是焦慮只會使情況更糟糕(更容易感染、更缺乏抵抗力),所以我們不能焦慮,我們要發揮思考力、分析力、判斷力,做最多的思考(與判斷),從而消除所有不必要的憂慮(最少的憂慮),不是要去發揮想像力作最多的憂慮。

我們可以坐下來冷靜的思考,從根源思考起:

(一) SARS再厲害,感染力再強,究竟也不致於人人都被感染,即使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即使是直接接觸已感染的病人的醫護人員,也不是每個人都被感染,所以我應該致力於保護自己、避免被感染,不是應該每天為是否會被感染而憂心不已,因為這樣是無濟於事的。
(二)

即便如此,我們可能還是會擔心,因為SARS感染率也許不是百分之百,問題是我還是有可能倒楣被感染到,因此,我們還要再進一步思考,我們真正的恐懼是什麼?當然是怕一病不起,如果SARS不會致命,我相信我們的焦慮會消失殆半,那我們就朝此方向再蒐集更多的資訊來分析:

甲、 即使你真的不巧被感染到,要知道被感染到的人並不是都會發病。
乙、 即使你不但被感染到而且已發病,那就要知道發病的人並不是人人都會病倒(住院),有很多人只看了門診就可以痊癒。
丙、 即使你病倒(住院)了,更要知道病倒的人並不是都會病危,許多人都可以健康的出院。
丁、 即使你真的病危,也要注意到,病危的人並不是都會死亡,SARS流行至今,許多人都曾接到病危通知、在鬼門關前走了一回、但又回復了健康。
戊、 由此可知,即使感染SARS並不是世界末日就到了,也不必太過憂心忡忡。
(三) 當然,SARS的死亡率顯然還是不低,所以最好還是不要被感染,因此還是要分析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潛藏的危險因子,並盡可能的加以排除或採取保護措施,例如說,儘量少去公共場所、特別是人多的地方、更特別是密閉的空間(例如電影院,幾個月不看電影大概還不至於活不下去);而如果不能排除的(譬如說上下班搭乘捷運、公車等),就要記得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一進入辦公室或回到家就要勤於洗手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