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閱讀》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哈利波特靈修班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哈利波特》是過去十年來,最多人閱讀的小說。前後七集的出版,除第一集投稿的坎坷外,第二到第七集的面市,都是全球大事,讓作者 J.K. 羅琳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面對這樣的文化衝擊,基督徒一般會有兩類反應。一類將《哈利波特》視為洪水猛獸,認為這套書籍暢銷的背後,有著邪靈作祟;另一類則肯定《哈利波特》的內容,將之轉化成與世人溝通、闡明基督信仰真諦的機會。

少有人知道,J.K. 羅琳自己,對於《哈利波特》和信仰的關連,也持相當正面的態度。她曾在接受專訪時談到:「每一次有人問我是否相信上帝,我的回答都是:『是』,因為我真的相信。不過少有人繼續追問,我到底相信什麼。這正合我意。我若談了太多關於自己的信仰,聰明的讀者,不管是十歲還是六十歲,就有可能猜到,哈利波特未來的故事如何發展。我不想破壞大家的閱讀樂趣。對於上帝,我有太多的話要說,我都會把這些寫在《哈利波特》的第七集裡。之後,可能也不再有人想要問我關於上帝的事了,因為你們會自己發現,你們將自己讀到。」(註)換言之,在 J.K. 羅琳的創作中,對於上帝的信仰,始終是背後一股重要的力量。

說來汗顏,基督徒向來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缺乏想像力。我們有一套嚴謹的神學教義系統,也有很豐富的禮儀傳承。然而,也因為這樣的資產,使得很多基督徒不敢太過造次,認為信仰說一是一,說二不會是三,想像力於是遭到扼殺。

基督教真的與想像力水火不容嗎?真相是,基督徒所讀的聖經,本身就一部充滿想像力的作品。詩篇的詩人用各式各樣的文學筆法與類比,來描繪自己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啟示錄中使徒約翰動用的豐盛意象,直到今天仍讓學者讚嘆;大小先知所寫的先知書、耶穌所講的比喻、保羅書信中的象徵,無一不綻放著想像的光芒。

為什麼聖經要用這麼多的比喻?為什麼想像力和信仰無法分家?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所敬拜的上帝,遠遠超乎所有見聞。想要描繪這樣的上帝,惟一能用的方法,就是類比、就是想像,用磐石象徵上帝永不動搖、用父親象徵上帝的慈愛。不用這種方法,我們根本無法描繪上帝。

《哈利波特》是一部富有想像力的作品,在架空的魔法世界裡,作者透過一個個人物、故事,真正想要談的,是看不見的品格,是難以用理性言語講清楚的捨己風範。這些品格與風範,遙遙指向著我們的上帝,祂是有信、有望、有愛的上帝。哈利波特將帶領我們走入一個需要大勇氣、需要大冒險、需要大溫柔、需要大恩慈,也因此更為有血有肉、更真實的世界,在那裡,我們被逼著得與恐懼、與憤怒,與內心我們很多不願承認,但是卻羈絆著我們的感受、沮喪,正面交戰。而屬乎神國度的品格,將是打贏這場戰爭的關鍵。

毫無疑問,透過哈利波特來靈修,絕對會是個讓人靈性與身量都得到成長的豐富經驗。這是哈利波特的靈修學。


羅琳這段話的英文原文為: "Every time I've been asked if I believe in God, I've said yes, because I do, but no one ever really has gone any more deeply into it than that, and I have to say that does suit me, because if I talk too freely about that I think the intelligent reader, whether 10 or 60, will be able to guess what's coming in the books. … This [talking about religion] is so frustrating. Again, there is so much I would like to say, and come back when I've written book seven. But then maybe you won't need to even say it because you'll have found it out anyway. You'll have read it." 轉引自 Alan Jacobs 的文章,Waiting for Harry

延伸閱讀
摩西在哈利波特的學校當老師
最真實的「奇幻小說」

【延伸閱讀】:
懶惰—隱藏在聖潔生活中的敵人
湧流不息的恩典之河
工作是一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