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的針孔照相機》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尋覓靈修的道路上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旅美多年的友人來訪,聊起校園出版的書。他說,苦等三年,終於見到羅雲.威廉斯《知識的傷痕》的出版,這期間他忍不住先買了英文版閱讀,不過中文版面世,他還是買了,畢竟母語閱讀還是順暢得多,然後也對我們居然出版了《21世紀基督教靈修學導論》,大大讚賞了一番。

我好奇地問他,為何等待這本書?話匣子一打開,乖乖不得了,話說他四十年前高中時期信主,被帶到一間火熱追求、極其敬虔的教會,每天早起靈修、大聲禱告;大學時期則一面參加校園團契,一面參加另一個長時間靜默,追求聖靈指引、神秘經驗的教會,常常處在聖靈說、聖靈不說,主喜悅、主不喜悅的矛盾中。他稱那是一段彷彿「追鬼火」的可怕經歷,赴美求學參加查經班,留學生大多都是來自港台的高材生,最理性的一群高知識分子,碰到信仰反而說「知識會妨害信仰,是沒有生命的」,硬是將生命與知識對立起來。

21世紀基督教靈修學我繼續追問:那你是如何「抽身」的?他說就是這些年閱讀魏樂德、羅雲、迪亞倫(Diogenes Allen)、巴爾塔薩等西方神學家的著作,透過閱讀經典,慢慢澄清了自己的靈修觀。原來從初世紀開始,古代教父早已不斷將理性、意志、情感結合,融入基督徒靈修方法的討論,面對今日大部分華人教會仍然將情感與理性二分,將知識與靈性對立,他深感憂心、焦急,努力地想要找出一套屬於華人的靈修之路。他心儀傅士德所介紹的古典靈修學,長時間默觀、操練,但也明白一般忙碌的信徒,是不容易作到的;他欣賞魏樂德的生命靈修學,多所吸收,但總是還有許多西方文化需要轉換;而這本《21世紀基督教靈修學導論》,終於讓他對靈修學有整體與整合性的輪廓。

談到靈修學,我好奇地問他「那你知道畢德生嗎?」令我驚訝的是,朋友旅居美國多年,卻不太熟悉這位「牧師中的牧師」,這回輪到我侃侃而談,向他推介我稱之為「生活靈修學大師」的尤金.畢德生牧師。我從畢德生如何開始牧會講起,他在美國教會增長理論蓬勃發展、牧師們都在追求教會增長的時代,拒絕與其他教會一樣,致力於發展成大型教會。他說他的教會最多三百人,多了就植堂;他不願做主任牧師,管理許多區牧、副牧,因為他自己最多只能記得三百個人,而他要「認得每隻羊」。要說他是因為沒有能力,也許是種託詞,因為當時他可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學院的博士生。

在那麼強大的追求教會增長文化潮流中,卻敢於逆流而上、砥柱中流,這需要何等清晰的頭腦與無畏的勇氣。在他的回憶錄《牧者的翱翔:畢德生的40個牧養筆記》自序中他說:

我不喜歡消費主義如燎原之火蔓延,將神視為行銷商品;我不喜歡抹殺個體性的方式,將男男女女和孩童變成了沒有個性的角色、目標和統計數據;我不喜歡將旁人視為對手、甚至是仇敵的競爭精神。

這些文化污染物,對那些想要按耶穌的真貌跟隨他的人來說極其危險。文化環境如此,至少我以為,我需要格外警醒守候,免得聖召遭到毒害。

我希望帶領我個人生活和工作生活的,是神、聖經和禱告。

這樣的牧者觀,自然帶出他的生活靈修觀,畢德生反對教會中的屬靈精英主義,把屬靈等同於很會禱告、熟悉聖經、熱心服事,他也反對教會中仍然瀰漫的諾斯底主義,重「靈性」輕物質。他當然不是反對這些所謂的「靈性」,但是他說真正的靈性是兌現在最平凡的生活中,靈性正是在包尿片、洗碗碟中鍛鍊,在難搞的同事、孩子的吵鬧聲中陶冶而成,基督翱翔千百場合間,我們則是透過生活的種種,領略、跟隨聖靈的工作。

牧者的翱翔《牧者的翱翔》據說是如今高齡82歲的畢德生的封筆自傳,他回顧一生並對應時代,借著故事講述聖靈如何透過家庭、學校、牧會、教學,甚至翻譯信息版聖經的人生經歷,模塑他的世界觀。譬如第六章,講他七歲那年,母親因為讀到耶利米書十章2-4節(眾民的風俗是虛空的,他們在樹林中用斧子砍伐一棵樹……用金銀妝飾它、用釘子和錘子釘穩、使它不動搖),決定不砍黃杉來妝點成聖誕樹,因此那年家裡沒有聖誕樹,這讓小畢德生很自卑、尷尬,好多年後他才發現原來自己那麼敏感於文化與信仰的抗衡,其實其來有自。讀完這本自傳,許多讀過的那些畢德生的書,一下都立體起來,更有畫面,更有溫度了。

跟友人聊著聊著不知時間快速推移,原本預計一個鐘頭的會面,竟已過了大半天,趕忙介紹他幾本畢德生的書;窗外街燈都已開啟,家人來電催促晚飯已涼,才在禱告聲中依依不捨地分手。望著他離去的背影,想著他為異鄉的華人苦苦尋覓屬於自己的靈修之路,心中大為感動,再一次地為他禱告。

很久沒有這樣談書、論作者了,真是暢快。

●歡迎參觀《哈啦讀書心得》哈屁股與阿祥的部落格

about 【出版人的針孔照相機】專欄主要寫手:應仁祥

【延伸閱讀】:
為什麼不靈修?
小兒子的生命測試
感恩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