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廖乃慧 2020.01.12
當我寫這一篇導讀的時候,還不知道本書叫《愛的創造論》,但我知道原書叫Bold Love(本書譯為「勇敢之愛」),深感這是豁出去的愛、大愛、有層次的愛,甚至極為有計謀的愛。
兩個作者雙劍合璧寫一本關於愛的書,其中艾倫德(Dan B. Allender)寫得比較多,而且他比起我所讀過其他心理諮商師更明顯地表達,他所處理過的個案與受虐待的愛(abusive love)有關。
艾倫德認識許多人,他們從來不懂得怎麼辨認自己的遭遇,也不懂得怎樣從地底下闖到地面上得見天日。因此本書比起許多處理家庭、婚姻裡的迷茫與無助的其他著作,更加顯出艾倫德要掏出的答案(甚至利劍),與別家不同。他為了寫這本書,邀請了老朋友朗文(Tremper Longman III)來寫一章關於上帝作為戰士的內容。
如果你希望從本書找到什麼答案給自己撐腰,你就可能找錯書了,因為艾倫德實在奉行耶穌所說的:「如果你看見你弟兄眼中的刺,而你想為他除去,那麼你就應該先除去自己眼中的梁木。」(參:太七1~5)
作者不讓任何人袖手旁觀,也不讓他們給別人扔石頭。他很刻意地說明你要檢討自己的部分。
艾倫德執筆之時,他從事諮商已經十年了,以下是他在網路上的文字,可能對於認識《愛的創造論》寫作的原委,有一定的幫助: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為伊甸園的生活而受造的,本應活在完美的關係中,與自己、他人和神能夠有平安 (shalom)。但現今這平安已遭粉碎,我們被迫離開伊甸園,生活在一個充滿破碎、分離和創傷的世界。
我們受到傷害時嘗試保護自己,避免未來受傷,這樣我們就在心中造了一個假伊甸。我們看到自己的創傷,心裡會剛硬,對於復原也不抱任何希望。我們投奔關係堡壘,包含誓言、孤立、上癮、蓄意破壞。這樣就讓我們與過去受到的創傷捆綁在一起,使我們遠離與他人、與自己、與上帝的關係中的恩慈和喜樂。
我們意識到原來真正的平安已經蕩然無存,又造了一個伊甸,結果是感到更破碎和遠離人群—這下我們才會甘心恢復平安,擁抱那持久、深入治癒我們的應許。
艾倫德理論的核心就是,一個人要得醫治,就要踏上一趟旅程,從一個受咒詛的處境(輕蔑、羞恥、矛盾情緒)遷移到受祝福(熱情、友善、愉悅)的境地。在這旅程當中,我們需要帶著真誠的態度來講自己的故事,為自己的傷口感到悲哀,然後祝福那個還沒有完全脫離咒詛的部分。
當我們與可信賴的人來分享故事的時候,他們能夠指出我們裡面所受到的傷害和隱藏在深處的美善,我們因此更有能力來認識和活出呼召,並且與神、人產生一種密切、能帶來生機的關係。
本書目的不在於提供一些安慰我們良心或感受的話,作者其實致力描繪出一個畫面,就是我們原本是屬於伊甸園的。
我們今天對於某些事情的反應(不能說是事件,因為聽起來,事情都是多年累積的結果,產生某些感情上的反應),不一定反映出我們真正的想法。這些反應往往是經過精挑細選之後,理出某個關係,然後說給心理治療師聽,但是其他相關或者相似的反應,一概被我們掃到旁邊去。
「為什麼你會這樣挑選?」,這正是艾倫德想要受輔導者坦誠面對的,這也是令人非常痛苦的地方。但是只要能夠熬過昏天暗地、沒有前路的痛苦日子,受輔導者多半都能夠在艾倫德的陪伴下,看到真正應該大力去爭取或抵抗的,是哪些層面。
摘自〈《愛的創造論》導讀〉
●歡迎參觀《哈啦讀書心得》哈屁股與阿祥的部落格
about 【出版人的針孔照相機】專欄主要寫手:應仁祥
【延伸閱讀】:網路脫殼秀
《多少地才夠》——擁有,不因為我值得
上帝在迫近我之前 —《我如何成為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