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阿祥 2009.10.18
有些書,你一沾上,便愛不釋手,「夙夜匪懈」也要看完;有些書,你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前翻翻後翻翻,還是搞不太懂作者在講什麼,可是突然有一天,你想通了,和作者連上線,一夕之間,這書成了你的最愛之一,更以身為該書的編輯感到無比光榮。《
一生渴慕神》,就是這樣一本書。
一開始,是滿懷著期待來閱讀這本由知名的靈修作家傅士德與他的學生畢比(雖說是學生,那也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現在的畢比可是一所學校的校長)合寫的書,畢竟,距離傅士德的上一本書《屬靈傳統禮讚》,已隔了十年,很想知道傅士德有什麼新的想法。
大概讀了幾章之後,肚子裡卻是愈來愈迷惑。不能說自己沒有收穫,卻都是片片斷斷的,好像很不完整。《一生渴慕神》大概分成七章,每一章都談論一個基督教傳統的靈修取徑,總共有七條路徑。每一路徑,傅士德和畢比各會選擇三到四個知名的靈修大師為範例,讓讀者透過這些大師來更深明白此一靈修取徑的意義。我可以感受到兩位作家的用意良善,透過人物的介紹,確實可以增添許多閱讀趣味;但是自己在讀的時候,總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的確沒錯,每一取徑底下的幾位靈修作家,或多或少都與該取徑有關連,可是這關連有時卻一閃即逝,過沒多久作者又開始講起靈修大師其他方面的思想結晶。我得承認,傅士德和畢比在介紹這些靈修大師的思想時中肯紮實,開啟我不少眼界,可是我的心中就是有個關卡過不去,總是覺得如果要談七條靈修取徑,為何不好好地聚焦,集中來談每一取徑的獨特之處。現在這樣的做法,似乎有本末倒置的感覺,反而讓人對這些大師有很多的了解,但是對那七條路徑的某幾條,卻是愈看愈模糊。
這情形最嚴重的大概就是第一徑和第二徑了(真慘,這兩徑又是全書最前面的兩章)。像第一徑:按正確的次序來愛神,我們可以看到俄利根的四十二站觀點、奧古斯丁論信心的本質、伯爾拿那靈性衰退和靈性進展各十二階段、巴斯噶縫在大衣內襯裡的詩,每一個都讓人讀得津津有味,而每一人物結束傅士德所寫的「反省與回應」,更是靈修的上好材料。但是,我讀到了這麼多精彩的東西,卻又有悵然若失的感覺,不論是四十二站還是信心的本質,好像都沒有幫我搞懂第一徑「按正確的次序來愛神」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當我第一徑沒搞懂,進入了第二徑「靈性生命如旅程」,就出現了非常嚴重的錯亂。這一徑要講如何透過把靈性生命當成一趟旅程,來增進我們對靈性成長的理解,可是看著看著就皺起眉來──那第一徑裡的俄利根和伯爾拿,他們的四十二站或是十二階段,本來以為指的是次序,但是讀了第二徑的幾位大師,卻開始覺得這四十二站和十二階段,好像更適合放在旅程裡來討論。
幸好,進入了第三徑後,錯亂的情形就少了很多。不管是第三徑講對神的知識,第四徑講親近耶穌基督,第五徑講對神的經歷,第六徑講行動與默觀的平衡,主軸都很清楚,每一個人物也都和該主題息息相關,雖然第六徑講聖本篤的規條時,還是有些錯愕,覺得這和第一徑按正確的次序來愛神似乎有重複性,不過因為不像第一、二徑的感受那麼明顯,倒也不以為意。
只是第一、二徑在我心裡投下的迷惑實在太過強烈,這謎團一直跟著我,讓我無法大聲地說出,自己真正地愛上了這本書(儘管第三到第六徑每一徑都很好看),特別是進入第七徑,所謂的神聖的上行時,我的心裡頭又在大喊,不會吧!又來了!
一看到「神聖的上行」這幾個字,任誰都會想要問清楚,這到底和「次序」和「旅程」有什麼不同。偽丟尼修、不知之雲、大德蘭、十架約翰,每個靈修大師都介紹地栩栩如生,可是,傅老爹啊,您怎麼不多講一點「神聖的上行」和「次序」、「旅程」到底差在哪?
就帶著這樣的古怪感,我結束第一次《一生渴慕神》的閱讀與改稿工作。「愛恨交加」應該是我當時的感受。接著,我開始進行編輯的工作,按耐著心中激盪的情緒,我把書又看了一遍。幸好,我有再看一遍。這一遍,我特別留心傅士德與畢比是否有仔細區分出「次序」、「旅程」、「上行」的不同。大概是因為第一次閱讀時每個人物帶給我的驚喜與新鮮感,不再是第二次閱讀時的焦點,我可以把那些第一次閱讀時覺得比較沒那麼讓人「興奮」的字詞,仔細地咀嚼一番,終於發現,在每個靈修大師那些動人的故事、漂亮的洞見之外,傅士德與畢比確實用了相對較為樸實的言詞,來描述「次序」、「旅程」、「上行」的個別特色,也才比較看到,作者區分出這七個取徑,真正的用意,是要告訴我們基督屬靈傳統中,那一位又一位靈修大師,是如何地「白手起家」,在沒有什麼前例可循的情況下,開創出一條又一條獨特的靈修道路來。
原來啊,「按正確的次序愛神」真正的重點,不是那吸引人目光的四十二站或是什麼大衣內襯,這一徑要談的,是四位靈修大師,如何讓我們看見人的複雜性,他們盡力用一些概念,把人的複雜性做了一些歸納整理,像是區分出人有「靈、魂、體」、「身、智、心」、「身體、理性、靈性」等特質,然後告訴我們如何按照這些區分出來的特質,來陶造或是磨練我們的生命。換言之,身體有身體的陶造方式、理智或是理性有理智或是理性的陶造方式,靈性或是心,自然也有符合該特質的陶造方式。(所以四十二站只是這一徑的配菜,並非重點。此外,傅士德也有提到,每一個靈修大師,都或多或少會涉足好幾條取徑,所以,俄利根雖然被劃分在「次序」這一徑,可是四十二站卻讓我們看到他對第二徑「旅程」的貢獻。)
至於第七徑「神聖的上行」,和第二徑「旅程」,確實有雷同之處,兩位作者便說:「目前為止所檢視的每一條路徑,其實都受過神聖上行這條亙古道路的影響。」不過「上行」和「旅程」最大的不同,在於「上行」比較集中討論靈性生命成長的三個步驟(所謂的三重道路):「煉淨」、「光照」和「聯合」;而「旅程」則比較多元,用各種不同的旅程比喻來形容靈性的成長。「上行」和「旅程」互為表裡,各有所常。
終於、終於,我可以大聲地說,我喜歡《一生渴慕神》了。《一生渴慕神》需要我們使用「雙重閱讀」的技巧,在逸趣橫生、洞見非凡的各家學說之間,也能夠細細去品味兩位作者那些乍看之下似乎較為古樸,卻有深刻意涵的觀點。傅士德和畢比整理出七條靈修路徑,也開拓出我們生命成長的七條通道,值得一一尋訪,再三思量。
之前曾跟靈糧神學院教靈修學的林瑋玲老師聊過傅士德。林瑋玲老師很欣賞傅士德,談到傅士德的書和觀念,常能帶給她很多教學上的啟發。學生可以從傅士德的分類與介紹中,掌握原本可以很深奧的靈修學意涵。這次愛上《一生渴慕神》的經驗,讓我更能認同林瑋玲老師的觀察。的確,《一生渴慕神》的七條路徑,愈是品嚐,就愈有味道,很佩服傅士德與畢比所做出的這七個取徑和區分。
●歡迎參觀《哈啦讀書心得》哈屁股與阿祥的部落格
about 【出版人的針孔照相機】專欄主要寫手:應仁祥
【延伸閱讀】:
[書摘] 祂,不是神學上帝也辛苦15分鐘親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