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思想的蘆葦》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政治神學中的詮釋危機(終)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詮釋範疇內的絕對主義危機


  除了基督信仰的超越性與教會的主體性之外,政治神學基於詮釋的危機而面臨的第二個挑戰,就是如何彼此學習在政治立場上的寬容,並且在承認差異與多元的前提下互相對話、凝聚共識。事實上,我們從上述對耶穌世俗角色的衝突看法中就可以深刻體認到,沒有一個人能夠確切的說自己的政治立場是上帝的真理。同樣的,沒有一個人能夠說自己對於台灣未來的藍圖是聖經的教導。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是如此、韓國的民眾神學是如此、台灣長老會的鄉土、自決或是出頭天的神學也是如此。因為,無論是保守或激進、反動或革命,都經常可以根據自身的立場或偏好,來詮釋基督教對於政治、社會、經濟或文化等的主張。

  對於一個鄙棄聖俗二元論及肯定現世的基督教徒來說,信仰是具有穿透力的,它提供的是一種全人以至於全世界、終極以至於現實的關懷。它應該要由個人的層次逐步向外穿透,擴及家庭、社團以及國家的層次。但我們必需指出的是,愈是屬於內層領域的問題,聖經的直接教導就愈豐富或清楚;相反地,愈是屬於外層領域的問題,聖經的直接教導就愈稀少或模糊。換個角度來說,愈是屬於內層領域的問題,聖經的主導性與權威性就愈易於突顯,而個人的詮釋範圍、思考的自由空間、以及在應用與實踐上的彈性就相對縮小了。譬如「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反之,愈是屬於外層領域的問題,聖經的主導性與權威性就愈難於表現,而個人的詮釋範圍、思考的自由空間、以及在應用與實踐上的彈性也就相對地增大了(請參如下的示意圖)。

應用與實踐

  無論如何,聖經到底是一本以靈魂救贖為主旨的著作。對於此一主旨以外的問題,爭論什麼是聖經的原始教義似乎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它已經從「客觀意義」的層面走到了詮釋學所謂的「主觀意義」層面了。它們必得依賴一種所謂的「第二度創造」。

  事實上,並不只是政治立場,在其它的文化問題上,基督徒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對於那些沒有清楚聖經啟示的議題,也抱持著如同基要福音那樣的一種毫不妥協的絕對主義。基督徒往往太習慣地以權威性的態度告白自己的一切立場。然而卻忽略了:聖經雖是我們權威的基礎,卻也是我們權威的限度。基督徒相信聖經所談論的一切都是權威的;但聖經卻不談論一切。而對於那些不是清楚啟示或上帝旨意的事物,誰膽敢宣稱自己有認知的權威?如果上帝都「沒說話」,那麼基督徒就不應該「說大話。相反的,對於這一類的課題,基督徒當學習的是持以「七分的肯定,三分的寬容。」

基督徒的答案?


  尤其,政治問題往往不是在明顯的「好」與「壞」、或「對」與「錯」中作抉擇。譬如是要統或獨、修憲抑制憲的問題,無論人選擇了那一邊,都不能說違背聖經或是不道德。因此,許多社會衝突與政治議題,並不見得存在有一種所謂的「基督徒的答案」。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可行之路,就是彼此學習在政治立場上的寬容,並且在承認差異與多元的前提下互相對話、凝聚共識。更甭說因為彼此政治立場的差異,而拒絕在一起領聖餐、或根本懷疑對方有否重生了。台灣教會的上一代就在這一點上跌倒了。我們容讓政治立場的差異來撕裂基督合一的身體。筆者在此衷心地期望,台灣教會的上一代政治恩怨能夠在我們這一代結束。對於台灣的政治問題,讓我們共認彼此所擁有的立場,都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聖經中的政治觀」或「基督徒的答案」,而都只是一些應該彼此尊重、有商量餘地、甚至可以折衷妥協的「個人意見」。

本文作者葉仁昌教授任職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是衛蘭團契 晚堂「生命的需要」專題講員 本文原載於《邁向台灣的神學建構》及作者個人網頁,經作者授權本中心刊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