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思想的蘆葦》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關鍵報告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對算命度日的尋道者來說

即將來臨的未來,永遠充滿了各樣新奇的可能性。當《開運鑑定團》每晚不斷向著對明天氣候、穿著、遭遇感到迷網的現代人,推銷著廉價而錯謬的人生選擇性時,我們為此感到悲哀而嘆息。因為許多尊貴的選擇自由,將在商業化的節目炒作當中,逐漸被別人的人生經驗給殖民了。或許面對《關鍵報告》的大格局敘事來說,預先知道罪惡的發生,而事先進行阻止比起明天運氣的小格局來得寬闊一些,但是影片當中對時間與事件的觀點,卻相當令人再三玩味。基本上,影片在處理時間與事件的關係時,是建立在一種封閉的因果關係當中。就是有果必有因,有謀殺必有殺人者的因果關係。乍看之下,我們和電影當中的大多數人一樣,為了這樣的邏輯感到信服,但是隨著劇情不斷地鋪陳,我們卻意外地看見這樣一個看似合理,卻轄制著我們自由意志的邏輯,終將遭到否棄!

對熱愛算命、活在星座、血型、命盤分析世界裡頭的人來說,生命彷彿是一場「刮刮樂」,只要刮去遮蔽答案的銀色外表,就必然有一個答案靜靜地躺在那裡!但是我們的未來真的是這樣靜靜地躺在「刮刮樂」的謎底中嗎?我們的前途真的僅僅只是一場「刮刮樂」的沮喪歷程嗎?或許我們會辯解說,其實舊約裡面的先知不正是說預言的角色?不正是不斷告訴以色列百姓即將發生的悲劇嗎?而這一切與《關鍵報告》前期的邏輯豈不是若合符節嗎?其實舊約裡面的先知並不是向以色列百姓,提供一套關於「結果」的預言,教導他們如何趨吉避凶的開運法則,而是提醒一段關於「關係」的預言,教導他們認識悔改所帶來的蒙福關係。預言中許多的審判,並不是一種被設定了的結局,或是無法轉變的悲劇,相反的在預言當中處處充滿更新與轉變的契機。這樣的主題在《約拿書》當中是最為明顯的。

可是約拿呢?在他的心中彷彿有著一份關於尼尼微城的《關鍵報告》,他在城邊等候裂天降臨的大火審判,豈不像極了電影中觀看預知兇案、甚至阻止預知兇案的未來警察一般?他們活在封閉的歷史因果關係當中。然而,對上帝而言,祂手中的那本《關鍵報告》並不是一本沒有轉寰餘地的宿命悲歌,祂絕對不像電影當中的犯罪預防系統一樣,以將犯罪之前的人靜止禁閉在電子監獄一般,他乃是願意人的悔改,生命的轉變。

喜歡凡事探究結果,並且以結局來決定現在生活的人來說,詩篇第一篇相當值得我們再三思想。上帝在人類生命的結局上,並不是作出一個封閉的結論,卻是一個開放的方向,沒有明言在這個方向當中的諸般細節,卻在其間用一株植物動態的生長歷程,向我們展現一個必然蒙福的過程。對於以算命心態度日的宿命論者來說,聖經的歷史觀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釋放的信息,就是在上帝的眼中,祂期待人類看重與祂同行的過程,遠遠勝過將焦點放在一個水晶球的答案中。因為算命的焦點並不是準確與否的問題,而是每一次當我們將生命靠托在算命的世界中,就是再一次否定自己受造尊貴的自由意志、否定上帝更新轉化的深刻祝福!愈是相信算命的生命,愈是將自己的生命當作是「刮刮樂」一樣,任意擺在紛亂的雜貨攤中隨貨販售。

對面臨抉擇的尋道者來說

對面臨抉擇的尋道者來說,動機卻又截然不同於算命者般好奇或宿命,卻是儆醒而徬徨。畢竟不像是《關鍵報告》中的男主角必須要在殺人與否的層面上作出判斷,但愈不是這個戲劇性的判斷,愈是難以下判斷。特別是對於一位認真信仰,專心尋求上帝的人來說,面對左與右之間的抉擇實在是相當艱難的事。有時候這樣的艱難對比於男主角在劇終對上司的一段話,可以找到一丁點為難的共鳴:你如果將我殺死,那麼雖然維護了這個系統的運作,卻會讓你自己被永遠監禁起來,直到死亡;但是,如果你不將我殺死,則是會使得這一套預防犯罪的系統因為失靈而失敗。其實,許多時候在我們生命歷程中的抉擇經驗,或許抉擇的事務沒有那麼宏觀;但是,艱難的程度絕對不亞於劇中人所面對的。

對初信者而言,當他在作抉擇的時候,或是他會偶然想起,四律當中第一條的金科玉律,清楚地指出:上帝對你的生命有一個奇妙的計畫!而老基督徒則或許會憶起某個培靈會的夜晚,台上的講員在奮興的詩歌中緩緩道來:「弟兄姐妹,上帝在你的生命中有一個藍圖!你願不願意活在祂的藍圖當中呢?請………」年日愈長,抉擇愈多,矛盾與掙扎也就愈來愈強烈。因為我們的抉擇已經從該修哪一門課程?該去哪一個社團?該赴哪一場約會?逐漸演變成該嫁娶哪一個對象?該加入哪一間教會?該選擇哪一個工作?該進行哪一項投資?面對艱難的抉擇,我們深怕一個錯誤的決定,使得原本上帝預定要藉著那個工作,那個人物、那個事件賞賜給我們的恩典因此消失了,甚至是換來上帝的憤怒或是審判!所以很多認真信仰的基督徒們,恨不得衝到上帝面前,請祂好好說清楚、講明白!我們並不是不願意跟隨祂的腳蹤行,只是許多次跟隨的熱誠,都在許多瑣碎的判斷中消磨殆盡。因為,如果這真的是上帝的旨意,為什麼我會遇到這個?碰上那個?時間一久還是不要再問了,乾脆自己作決定,自己承擔比較快!

其實,就選擇的過程來說,答案絕對不會是一個非黑即白的是非題!絕對不是當初選擇A君,就不會像現在B君如此一般的兩難;也不是早知道選擇那個工作就可以避免這個困擾一樣的後悔。事實上,對於一位願意認真作答的生命尋道者而言,答案乃是一場不斷選擇,不斷對話的過程!與其說是人生考試上的是非題,不如說是一道向恩典的上帝與自由的意志開放的申論題。也就是說,在選擇的關鍵點上問上帝:「或左或右」事小,在關鍵點當中、與關鍵點過後的每時、每刻繼續與上帝保持對話則事大!

在波斯人傳統的編織地毯經驗中,是由溝通過後的四個人按著預定的默契,朝著四個相反的方向織開去,逐漸將一幅美麗的圖畫向外開展。然而,一旦任何一個人不小心織了一個不同的顏色或是織法時,另外三個人的編織活動會同時停下來,四個人再一次商量如何將這個「意外」編入整個圖畫當中。也因此,在一場又一場的地毯編織活動中,便不再有「錯誤」與「意外」的干擾,卻都是在互相效力間,展開一次又一次驚喜的編織歷程。我們生命的《關鍵報告》不也是這樣一頁一頁往下發展的嗎?


對驚懼未知的尋道者來說

在《關鍵報告》的敘事當中,向著觀眾一步步走來的,是一段段已知的悲劇驗證過程,劇中人物不斷地活在與來自未來的悲劇奮鬥,傾全力防止每一宗兇殺案的發生,戲劇懸疑的張力線便由此延伸。儘管編導在情節的設計上,已然針對直線性的因果邏輯做出根本的反動,讓劇中人物可以有力量扭轉看似悲劇的兇案,但是卻在劇中仍以另一個悲劇選擇,來取代原先預知的悲劇發展,以一個新的死亡事件,來否定預定的死亡事件!這樣以一個新的悲劇取代另一個舊的悲劇,來作為對人類最終選擇能力的肯定,究竟是正面的歌頌?還是無奈的反諷呢?

電影成功的主題賣點,便是建立在我們內心共有的期望上,誠如男主角不時對預視先知阿嘉沙大聲的呼喊:「有沒有我的關鍵報告?我的關鍵報告在哪裡?」其實,問題的癥結或許不在關鍵報告上究竟寫了些什麼?而是你正在寫什麼樣的關鍵報告?認真研經的基督徒在面對世界發生的災難性現象時,總免不了在馬太福音廿四章的災難事件,與啟示錄終末審判的嚴厲真實中尋找上帝的心意。果真如此,那麼等候在基督徒的歷史終局的,將只是一個審判的概念,而面對白色大寶座的審判,也只能儆醒以對。這樣的觀點不對嗎?絕對是正確的,因為聖經中明白地告訴我們有一個終末的審判,而且是人人都必須面對!只是信仰的動力如果從這裡出發,便僅僅只對了一半!

約翰福音三章17∼19節明白底闡述了這個主題:「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譯:審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如果仔細研究經文的敘事邏輯,那麼我們便不難發現這段經文似乎闡述了一位向我們開放的上帝。也就是說,這一位上帝並不是活在滿足以預定審判世人的快樂之中,以大災難迎向我們人生的那一位封閉式上帝;而是那一位願意人人悔改,並且以更新的應許向我們走來的那一位開放式上帝!站在這樣一位開放的上帝面前,我們被邀請與祂一同坐席,不僅是一個屬於未來獎賞的宴席,也是每個當下的豐盛饗宴。換言之,即便是面對著先知職事在預言上的服事時,我們也不是活在一個導向結果的預言證明中,而是活在一個導向過程的更新蛻變裡。

在電影《關鍵報告》的敘事當中,向劇中人物走去的是一段又一段避之唯恐不及的悲劇,而他們只能在悲劇中尋找可能的出路!但是,基督教的信仰卻不是一個在悲劇中尋找出路的信仰,而是一個在應許經驗更新的信仰!換言之,在歷史的終局向我們走來的並不是接二連三的悲劇事件,而是基督應許的新天新地!並且這樣的應許絕對不是深藏於遙不可及的永恆之中,卻是充滿生機地向我們迎面走來。因為基督不正是以祂一貫堅定的口吻,應許每一位驚懼未知的尋道者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路加福音十一章9∼10節)在歷史之中,我們能夠看見什麼?我們看見的是尋道者向著基督走去!

在歷史之外,我們又能夠知道什麼?我們知道基督正向著每一位尋道者走來!因此,我們在閱讀著全本聖經的終末關鍵報告時,便能夠與約翰一同大聲說道:「主耶穌啊,我願你來!」(啟示錄廿二章20節)


對尋思苦罪的尋道者來說

史蒂芬史匹伯作為猶太裔的全球名導,從《辛德勒的名單》展現出來的猶太式史觀,一直是一個相當耐人尋味的部分,也常常成為戲劇創意與張力的源頭。《關鍵報告》在緊湊的運鏡剪輯背後,蘊含著深沉而尖銳的提問。這個問題是向著願意認真看待苦難實況的人道主義者提出,這個問題更是向著面對苦難卻彷彿在歷史當中沉默的上帝提出!如果連《關鍵報告》的編導都對都###兇殺的發生,看不下去而企圖出面阻止、甚至是預防了,那麼作為歷史的主宰者-上帝,豈不更應當主動出擊打擊罪犯嗎?何以沉默、彷彿無言呢?

每一次悲劇與慘案的發生,都讓人類自然地關聯到冥冥之中那一位應當說話,卻保持沉默的上帝身上。「苦罪」作為人類大哉問的榜首,不僅激發了無數文學、美學的創作,也讓許多人在佇立苦思後,黯然離上帝而去!因為當我們站在「因果」循環的時間邏輯當中,我們企求的就是一個歷史悲劇的去除。但是應當如何去除一個歷史邏輯內部的悲劇呢?使用的方法應當是屬於同為歷史邏輯的元素。但是,我們卻往往企圖繞過這個最簡單的前提假設。想要用文學的天馬行空,解決數學的邏輯運算。而《關鍵報告》的編導在提出這個屬於苦罪的大哉問時,就是從這個自相矛盾的邏輯出發,到後來又不得不回到問題的原點。電影的編導彷彿帶領著觀眾與他們的解決方案,一同經驗一趟創意的冒險旅程,只是到最後他們發現歷史悲劇的關鍵報告並不是在系統的本身,而是在人類的自身。換言之,歷史的悲劇所需要的並不是預防,而是救贖!

因為防止悲劇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破壞邏輯的作法,如何能夠問一個歷史之外的問題,卻要求一個歷史之內的答案呢?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是充滿內在的矛盾。當劇中人物從預視先知的提醒:「你可以作出自己的選擇!」,到男主角的體察:「你可以作出自己的選擇!」他們已然走出防止犯罪的超歷史邏輯,而真實地回到歷史當中。而當我們想要藉著歷史性的苦罪的問題,詰問上帝的真實性時,我們面對的正是從歷史走向超歷史的困境裡面。

我們面對的是上帝既然是全知的那一位,為什麼不知道我昨天會遇車禍?上帝既是全能的那一位,為什麼不讓我至親的癌末家人完全得著醫治?當然,上帝絕對是全知的那一位,更也是全能的那一位,只是祂的全知與全能究竟是如何與我們建立起適當的關係!上帝全知存在的目的,是為了預告我們人生即將的發生悲劇嗎?上帝的全能的目的,是為了阻止我們人生即將發生的悲劇嗎?如果是的話,那麼耶穌為什麼要來釘十字架,以救贖解決我們罪惡的問題呢?甚至可以說,上帝既然預知人類犯罪的結果,何必當初的創造呢?這一切豈不是如此矛盾?如此弔詭嗎?

當我們問一個超越歷史的問題,渴望著上帝回答我們關於歷史當中的苦罪與悲劇時,上帝選擇使用一個歷史的答案來回答我們,就是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耶穌基督在歷史中真實的降臨,真實的生活,真實的受難,真實的復活。上帝並沒有設計一個超越歷史悲劇的方案,像是《關鍵報告》中的預防犯罪機制,或者是任何宗教哲學的超越性巧思。上帝乃是在真真實實的歷史悲劇中,回應我們悲痛的歷史傷感。因為歷史的悲劇需要的並不是歷史之外的預防,而是歷史之內的救贖!


你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

你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在面對人生的揭密過程時,是跟隨算命的腳步來尋找一個僵化的人生,還是跟隨更新的腳步來經歷一個豐富的人生!你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當面臨猶豫不決的前途時,是將上帝當作是解決危機的暫時諮商員,還是每天生活同行的親密摯友!你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當末日現象逐一應驗的時候,你可以驚魂未定地讓審判向你走來,也可以歡欣鼓舞地迎接充滿盼望的應許!你可以自己做出選擇,當苦難與悲劇緊隨在人生的歷程中,你可以向上帝大聲埋怨要求答案,也可以經歷耶穌同行的不斷救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