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莊信德 2006.12.17
隨著洋基隊進入季後賽的腳步嘎然而止,逐漸遭遺忘的華職棒於稍稍獲得棒球人的青睞。然而,不可諱言,由於建民的援度與華職棒的衰退度恰成反比的實況,讓上週末開打終於突破上萬觀眾的總冠軍賽顯得難能可貴。
究竟這些吸引目光的職業比賽為我們帶來什麼﹖當職業運動將身體潛力的展現,達到極大化,甚至是美學化的地步,其同時也就步上菁英化、疏離化的結果。
這裡的疏離化並不是指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外在關係疏離,而是一種人與自我內在關係的疏離。問題的焦點並不在於職業運動本身,而是在於一群以眼睛參與運動的觀賞者。當我們已經習慣用眼睛參與王建民,進而累積王建民時,我們的身體未必能夠參與在王建民現象的運動意涵中。
因為,運動的欣賞與運動的參與之間,永遠都應該是具有一種連續性的相互關係存在,除卻一些無法克服的身體性限制之外,運動的美學現象本身,就是一封身體性的邀請柬,邀請觀賞者從羅馬競技場的旁觀身份,轉換為奔馳操場的主觀投入。
對很多基督徒而言,進入運動場的記憶大多是佈道會所累積起來的,偶爾有之的,也會是政治選舉或是演唱會的參與,卻鮮少是作為第一人稱的形式,以運動員的身分參與其中。
這是因為對許多委身於傳統教會性生活的弟兄姐妹而言,身體性的活動大抵是被認為不夠屬靈的。也是與復活之後永恆的靈魂無關的軀殼而已,若果我們保持這種態度的話,我們如何面對聖經中充滿身體性的象徵符號呢﹖如何看待舊約中對彌賽亞鞭傷的預言﹖如何看待新約中復活的基督,向門徒所呈現的釘痕與肋旁呢﹖
當我們說,「道成肉身」就是上帝成為人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它的第一義﹕上帝有了一個「身體」。準確地說,就是三一上帝的第二位格取了一個身體的形式,從此直到永遠,成了在肉身中的(embodied)中保。
身體作為受造的身分,乃是上帝給我們經驗祂恩典與啟示的地方,並非不屬靈的代名詞「肉體」。我們有多久沒有真正釋放被工作與服事壓得喘不過氣來的身體﹖我們有多久沒有在滿身大汗中,感謝造物主藉由運動所引致的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