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柯志明 2020.07.26
圖片提供/123RF
「像山那樣思考」(Thinking like a mountain)。這是美國生態思想家Aldo Leopold (1887-1948)在其經典名著《沙郡年紀》(A Sand County Almanac)裡一個著名小節的標題。在這個小節裡,他回憶起自己年輕當森林巡守員時射殺一匹母狼的往事,並從這往事裡講出了他晚年時對狼的理解。
Leopold說,狼嚎對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意義,對一個獵人也是。但在這些表面直接的意義底下還存在著一個更深的意義,是只有山知道的,因為「唯獨山活得夠久而足以客觀地傾聽狼的嚎叫聲」Leopold說,換言之,像我們這些生命短促又偶爾才能聽狼嚎的生命都不足以客觀理解狼嚎叫聲的深層意義。
Leopold的意思是,人應當學習像山那樣思考,唯有如此,人才可能真正了解狼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而不再只是將狼視為要獵殺甚至除滅的惡獸。山了解狼,因為山有足夠長的時間認識存活於其間的各種生物,包括狼。
「山」代表長時間,而且是很長很長的時間,因而「山」代表超越,超越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超越目光如豆的視野,超越自以為是的知識。我們存活的時間太短了,我們能看又看得清楚的時間更短。因此,我們必須超越自己,學像山那樣看,學像山那樣思考,我們才可能看清楚並理解生態環境及其中的一切生命與事物。
在這小節的最後,Leopold甚至以宗教的口吻說,「梭羅箴言的背後或許就是:世界的救贖在荒野。也許這就是隱藏在狼嚎裡的意義,這意義長知於群山之間,但人間卻鮮少知覺」。
「像山那樣思考」就是生態學家應有的思考,也就是能從整體的觀點切實理解生態系統的每個部份細節之地位、關係、連結、功能、價值與意義的思考。這是一種關乎生態環境的整體主義思考(holistic thinking),也就是能考量土地之完整、穩定、美麗的思考。這是一種隱定、冷靜、整體、客觀、無偏見、不自我中心、非人類中心、真實與美麗,以致於可以真正看到我們當下所輕視、厭惡、排斥、恐懼之物的隱藏價值與意義,並矯正我們膚淺的偏愛好惡。
其實,不只生態學家應如此思考,應以這樣的眼光看待自然物,所有人也都應如此看待這世界的一切,以及自己的人生。或許我們若能像山那樣思考,我們就能看清且看開許多事,也許也就不會那麼計較、怨恨、歧視又彼此傷害;我們甚至也能看到隱藏在那些似乎天地難容的不法惡徒或悲慘不幸底下最深層的意義,以致於能對之了然於心。 然而,我相信,像山那樣思考仍然不夠,山還是存在得不夠久,也不夠高,更不夠超越,無法滿足我們這本性尋求永恆無限的心靈。因此,世界的救贖不可能在荒野。其實,山若救不了人,救不了自己,也必無能救世界。從永恆看,山並不了解自己,不了解在它之上的雲、風、天空、繁星、月亮、太陽,當然,也不了解能思想它並說應「像山那樣思考」的人,總之,山不了解這個宇宙。
但山確然有靈,貫穿運行在萬物之中的靈,能顯明永恆神性與大能的靈,也一直傾聽著萬物歡樂與哀亨的靈。
因此,除非山迴盪著隱微神聖的天音聖言,否則像山那樣思考是不夠的,不可能,也沒意義,雖然山對我們這渺小的人已經存在得夠久遠、美麗、崇高、偉大、神秘又遙不可及了。
從自我中心到以上帝為中心──《被釘十架的王》讀後
羅馬城市光影
小月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