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柯志明 2021.04.04
圖片提供/123RF
不應對挫折一視同仁,也不應給挫折者一樣的安慰、鼓勵與幫助,而應審視挫折者的人格以及他挫折的因由。
例如,有人因錢賺得不夠多而挫折,有人則因一直找不到工作而挫折。錢賺得不夠多當然不同於一直找不到工作。錢賺得不夠多是想賺更多錢,而一直找不到工作是完全沒有賺錢的機會。錢賺得不夠多的人仍有錢生活,只是或許不能過自己想過的那種所謂更「富裕豐盛」的生活。但一直找不到工作的人卻非常可能沒錢生活,連最基本的生活所需都無法滿足。
兩者的挫折當然不同:一個是「想要」更多,另一個則是沒有機會滿足「需要」。需要是必要的,想要則常是多餘的。我們沒有義務滿足想要者的慾望,但有義務幫助需要者滿足其基本缺乏。
沒錢生活的人絕不同於沒更多錢過更好生活的人,兩者的生命處境絕不相同。一個沒錢買飯吃、看病、租屋、坐公車的人的挫折怎麼會與一個沒有更多錢吃牛排、喝紅酒、到處玩樂、買更多豪宅的人的挫折一樣呢?如果我們對兩者一視同仁,那絕不是公平與同情心的表現,而是無情無義又自大無知。
如果一個社會總是在鼓勵人賺更多錢,老是在安慰錢賺得還不夠多的人,又不斷激發人能賺更多錢又過更「豐盛」、「成功」生活的潛力,而對那些連滿足基本吃喝都困難重重的貧窮人則不聞不問,視花心力、人力、財力幫助他們是浪費時間與社會資源,那麼這必定是一個殘暴不仁的社會,無論它有多少所謂的「成功人士」,外表看來多麼富裕繁榮又亮麗,公開話又說得多麼動聽。
我相信,倘若一個人因無法幫助別人或國家社會變得更真實、良善、美麗、聖潔而挫折,並因此傷心、哀慟、哭泣,那才是最珍貴且最應得到安慰與幫助的挫折。但誰看到了這種挫折?誰又重視這種挫折?誰又幫助了這樣的挫折者?
只管自己的事?
從「受不了」到「體貼」
一條簡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