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民》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環保講員的逐字講章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圖片提供/123RF

我習慣寫逐字講章,但偶爾時間不足,就砌一個PPT當大綱,現場發揮。

說實在的,我現場發揮往往比逐字稿的效果好,但始終認為開「大膽車」不是正途,可免則免。

此外,我也是個「環保講員」,一篇講章可以翻炒再翻炒,反正你沒有聽過的,就是新講章。所以我的講道記錄做得很清楚,以免同一篇講章在同一間堂會重複講 — — 雖則我懷疑重複講,會眾也不一定會發現。不過,這始終是講員的職業道德。

最近,我拿了一篇只有PPT的講章打算環保使用。但看著PPT,竟有點印象模糊,如果不預習一下,可能當場出醜。我問之前宣講的堂會有沒有錄音紀錄,竟然皇天不負環保人,馬上忍住聽自己聲音「毛管戙」(起雞皮)的感覺,把錄音聽完。那次宣講的現場效果很好,但事後聽錄音,覺得自己真是亂來,講話「斷橛禾蟲」,顯然邊想邊講,吹得就吹,有點蒙混過去。

但不管了,開始做錄音記錄,把講章還原出來。但逐字騰錄,真的很辛苦,做了一部分,決定放棄。把錄音再聽一篇,就看著PPT來重寫講章。寫著寫著,覺得不對勁,很多釋經的細節已經模糊了,即使聽回當初的講道,仍有很多不確定之處。人的記憶真的很不可靠,即使你曾認真做了釋經,但隔了一段時間,就開始遺忘。

於是凡不確定之處,就馬上查究。但接續寫時,仍然困難。因為講章是文學,不是科學,每一篇講章撰寫時,講員都有一個獨特的思路,除非是逐字講章,否則之前那種現場發揮,往往未能完整反映背後的邏輯推衍及釋經細節。隔了一時間,就開始連自己也無法重複自己。於是很多地方都要改寫,理出一個全新的思路來,這樣前前後後耗了不少時間。

這次講道是先在星期五晚堂講,再於主日講。總之星期五下午勉強把講章寫好,晚上就跑去講。結果一邊講一邊覺得很多地方不對勁,例如有些地方很臃腫,有些地方比例不均衡,有些邏輯關係可以表達得更清晰,而有些釋經好像有點問題。

晚上回家,馬上回憶講道時有哪些地方覺得古怪;更重要的是,現場講的時間,一條更清晰的經文理路跑了出來,這種理路對我們念文學的人來說,往往指文章的韻律與節奏。如果一篇講章是一首交響樂,就同樣需要一種音樂的鋪排:奏鳴曲式、慢樂章、小步舞曲樂章、終樂章。講道也是一種聲音的藝術,一旦那個韻律與節奏呈現了,整場講道就會有一種音樂感(也要看現場發揮),而隨著這種音樂感,會眾更容易投入其中,認信其內容。

星期六晚動筆修改,除了釋經部分,主要就是按著那個音樂感來改,要敢於割愛(刪減,不一定因內容不好,而是它影響了那個節奏,容易打岔聽眾,使其分神),重新分配各部分的比例,補充細節,產生趣味。

由於最近有點彈性疲勞,改稿時拖沓的情況嚴重,最終的版本不算最理想,但比起星期五晚,有明顯的改進,現場的效果也佳。這是個寶貴的經驗,所以又在這裡野人獻曝,跟大家分享。

要點是:如果你是個環保講員,還是要盡力一開始就寫個逐字講章,一勞永逸啊!否則之後再寫,事倍而功半。

●about 王礽福

【延伸閱讀】:
學生問題速問速答—武林篇
A Rocha事工特別報導
帶來顛覆性改革的環保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