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小小 2007.12.16
翻閱舊雜誌,無意中看到一篇朋友受訪的文章,分享如何出人頭地的經驗。
這個朋友在社會上算是真的蠻「出人頭地」的。在公共衛生領域非常有名,曾擔任院長、講座教授,也曾獲頒教育部學術獎;更厲害的是,他是數個國際學術期刊的編審委員之一,這種學術成就,就足以讓人立正站好,表示敬意了。
文章中有一段特別引起我的注意,他提及國中時,發現自己天資並不聰穎。理化課上「當量」時,老師說明了半個小時,一些同學已經開始演算,但他卻還沒辦法想通,杵在原地不知該怎麼辦。心中疑惑著,為何好多同學都能解題了,自己卻依然不懂?直到又花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才確實把「當量」的原理弄懂。
面對自己天資的愚魯,他並不喪志氣餒,反倒從此很認真地面對自己的「不懂」。整個求學過程,他就是設法讓不懂變成懂;也在人生路上,以這樣堅定的信念,不斷地化「今日失敗」為「明日成功」。
我跟先生分享這篇文章,他也很驚訝朋友原來天資不聰穎。不過,我們很快就對這事一點也不懷疑,因為我那博士老公也常說,他覺得自己並不聰明,但他的秘訣就是立定志向,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到好。
仔細回想我所認識的博士朋友,發覺還真的蠻多人小時候天資並不聰穎,但過人之處就在他們認真執著的態度。以常人來看,甚至會覺得他們執著到有些不可思議。
以那位朋友為例,他把參考書從頭演算過一遍,發現有不懂的,就打記號;一段時間後,再回頭來做那打記號的題目,試試自己到底懂了沒?若發現又不懂了,再重新演算,並做上第二個記號。這樣反覆練習,竟然有題目可以做到上面畫滿五個星星。這種驚人的執著力,在這些博士朋友身上都可以看見,我想,這就是他們日後能「出人頭地」的關鍵因素之一。
越早認知自己不是很聰明,並且加以改善補強弱點的,日後大都很有發展;反倒從小聰明過人,又覺得自己真是天降英才,這種人日後發展則多是平平。
這道理跟信仰有異曲同工之妙。越早認知自己並非完全,願意正視自己的軟弱,並來到上帝面前尋求力量和幫助,生命得以漸次變好;反倒自以為高風亮節、德行過人,又覺得自己可以掌握生命中的一切,這種人往往會掩藏錯誤、文飾過失,到最後完全看不見自身的盲點,反而對自己無益,甚至禍及身邊的人。正視自己的問題,努力改善,必能出人頭地。學術領域如此,人生功課更是如此。
about 陳小小
about 華子about 飛飛
【延伸閱讀】:得智慧得聰明
祈禱中的思維
星星國王有煩惱(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