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小小 2021.05.30
圖片提供/123RF
「掃羅王是彌賽亞」。怎麼可能?耶穌才是彌賽亞!而且掃羅王很糟糕,他不可能是彌賽亞。
那麼再來一句「大衛王是彌賽亞,大祭司亞倫是彌賽亞,先知以利沙是彌賽亞」。雖然有些不敢置信,但這三位都是上帝所愛的,也許有可能是彌賽亞,至少比「掃羅王是彌賽亞」接受度高多了。
「我們也是彌賽亞」。真的假的?
事實上,「彌賽亞」(מָשִׁיחַ)是希伯來文的音譯,意思是受膏者,被油膏了的人。「掃羅王是受膏者,大衛王是受膏者,大祭司亞倫是受膏者,先知以利沙是受膏者,我們也是受膏者」,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得了這樣的翻譯。
之所以造成多數人無法接受耶穌以外的人也被稱為「彌賽亞」,那是因為末日電影,常把「彌賽亞」譯為「救世主」。電影文化的力量使得眾人誤以為希伯來文「彌賽亞」的意思是「救世主」。但「彌賽亞」與「救世主」分別是不同的兩個字。「彌賽亞是救世主」,應該要理解成「這位被膏了的人是救世主」。若傻傻地把「彌賽亞」、「救世主」不分開,閱讀聖經上會失去許多彌賽亞相關的重要意涵。
聖經最早出現「彌賽亞/受膏者」的經文,見哈拿的感恩禱告文。上帝垂聽不孕的哈拿禱告,賜她一個兒子撒母耳,哈拿稱頌上帝的大能超過一切地上王權:「與耶和華爭競的,必被打碎;耶和華必從天上以雷攻擊他,必審判地極的人,將力量賜與所立的王,高舉受膏者的角。」(撒母耳記上2:10)此處是希伯來文文學常見的重複平行句,「受膏者」對應前面的「王」,「角」對應前面的「力量」 。就像中文稱讚一個女人美麗漂亮。美麗、漂亮,是同義詞。疊在一起使用,效果更強。「將力量賜與所立的王」、「高舉受膏者的角」重複平行句,兩小段的意思皆作,人類君王的力量是耶和華所賜。
「受膏者」最常指稱「王」。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第一位領袖約書亞死後,並沒有設立君王,上帝給他們的軍事和行政上的領袖是士師、宗教領袖是祭司。然而,周遭的迦南其他民族多有君王,也是經過膏立的程序。在士師記9章的記載可以得知當時的以色列人也懂得「受膏者指稱王」的概念。
當示劍人和米羅人要立亞比米勒為王,他是士師基甸的兒子,殘暴無比、殺死七十個親兄弟。唯一逃過死劫的約坦,就用樹木選王的喻道故事來勸阻,告訴眾人若推舉亞比米勒作王,將來會有自食惡果的一天。其中兩段描述:「樹木要膏一樹為王,管理他們」(士9:8),荊棘回答說:「你們若誠誠實實地膏我為王,就要投在我的蔭下;不然,願火從荊棘裡出來,燒滅黎巴嫩的香柏樹。」(士9:15)
以色列人到了王國時期,第一個王掃羅也經過膏立的程序,先知撒母耳拿瓶膏油倒在他的頭上(撒母耳記上10:1)撒母耳將政權移轉給掃羅時,下台演講詞就指稱掃羅王是受膏者,還連用兩次:「並我在這裡,你們要在耶和華和他的受膏者面前給我作見證。我奪過誰的牛,搶過誰的驢,欺負過誰,虐待過誰,從誰手裡受過賄賂因而眼瞎呢?若有,我必償還。」(撒母耳記上12:3)撒母耳對他們說:「你們在我手裡沒有找著甚麼,有耶和華和他的受膏者今日為證。」他們說:「願他為證。」(撒母耳記上12:5)
後來,掃羅離棄耶和華,上帝厭棄掃羅作以色列的王,差遣撒母耳往伯利恆人耶西那裡去,祂已在他眾子之內,預定一個作王的。撒母耳看見以利押,就心裡想著說,這一位應該就是耶和華的受膏者。但上帝揀選的是大衛。當大衛來了,耶和華說:「這就是他,你起來膏他。」撒母耳就用角裡的膏油,在他諸兄中膏了他。(撒母耳記上16:1-13)
君王是受膏者,祭司也是受膏者。這個傳統從摩西時代承襲下來。「要把這些給你的哥哥亞倫和他的兒子穿戴,又要膏他們,將他們分別為聖,好給我供祭司的職分。」(出埃及記28:41)「要膏亞倫和他的兒子,使他們成為聖,可以給我供祭司的職分。」(出埃及記30:30)受膏者甚至還包括先知,上帝吩咐以利亞去膏立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他的工作。(列王紀下19:16)
了解「彌賽亞/受膏者」上述的歷史,可以知道這個專有名詞在舊約時代指稱君王、祭司、先知三種特殊職位的人,耶和華揀選這些人來代理領導祂的百姓。以色列人多次離棄上帝,犯罪導致歷經各種異族政權統治,嘗盡百般痛苦,先知預言將來有位很特別的彌賽亞/受膏者要來拯救,他們大都期待來的那位是政治上的軍事領袖,就是以色列的王,將率領全以色列脫離羅馬暴政挾制,並不太期待那個拯救者是宗教事務的祭司或先知,從馬太福音2章可以得見。希律王的時候,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裡?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希律王聽見了,就心裡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希律王召齊了祭司長和民間的文士,問他們說:「基督當生在何處?」他們回答說:「在猶太的伯利恆。因為有先知記著,說:猶大地的伯利恆啊,你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因為將來有一位君王要從你那裡出來,牧養我以色列民。」這些指出以色列人期待的那位要來施行拯救的彌賽亞/受膏者是君王。
然而,耶穌來了,超過眾人的想像,他集三種身分在一身!上帝道成肉身來到人世間,他在地上傳道教導三年多,是先知的身分;他為救贖我們的罪、上十字架,是祭司的身分;三天後復活,四十天之後升天作王,是君王的身分。耶穌是與眾不同的彌賽亞/受膏者,因此這個專有名詞這兩千年來就特別用在他身上。這就是為何看到「掃羅王是彌賽亞,大衛王是彌賽亞,大祭司亞倫是彌賽亞,先知以利沙是彌賽亞」會不習慣或難以置信。但,他們都是彌賽亞,只是這些受膏者無法拯救世人。只有耶穌這位受膏者/彌賽亞,才有能力拯救信他的人。
至於耶穌何時受膏?就是祂受洗的時候,天父上帝「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使徒行傳10:38)。為耶穌施行洗禮的施洗約翰作見證說:「我曾看見聖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耶穌在那一刻受膏,成為彌賽亞,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四卷福音書皆有記載。(太3:13-17、可1:9-11、路3:21-22、約1:32-34)
施洗約翰並揭露另外一件大事:「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他(耶穌)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馬可福音1:8)「他(耶穌)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馬太福音3:11,路加福音3:16)所有信耶穌的人,都會被耶穌用聖靈施洗,被耶穌用聖靈膏抹。「那在基督裡堅固我們和你們,並且膏我們的就是神。」(哥林多後書1:21)
希伯來文「彌賽亞/受膏者」(מָשִׁיחַ),翻譯成希臘文就是「基督」(Χριστός)。基督徒被膏χρίω,也都成了受膏者(χριστός)。請注意,這裡希臘文的第一個字母是小寫!基督徒不是那位尊貴榮耀的受膏者/彌賽亞/基督耶穌,我們是因著信祂,於是成了受膏者,成了領受恩膏的人。
天父上帝以聖靈和能力膏耶穌,耶穌也以聖靈和能力膏所有信祂的人。恩膏,也就是聖靈,幫助我們明白真理,「你們從那聖者受了恩膏,並且知道這一切的事。(或譯:都認識真理)」(約翰一書2:20)信仰的道路上,會遭遇各樣的狀況,早期教會也出現許多引誘人的敵基督、假教師、假使徒,使徒約翰呼籲:「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裡,並不用人教訓你們,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訓你們。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要按這恩膏的教訓住在主裡面。」(約翰壹書2: 27)
基督徒因著信耶穌,都受了膏。受膏是一次性的授職及授權程序。基督徒被膏,已經發生過了。舊約中的先知、祭司、君王,都只受膏一次。你我是第三聖殿(教會)的祭司,是有君尊的祭司。我們不需要每次都呼喊「求主今天恩膏我」。耶穌把χρῖσμα(恩膏),也就是聖靈,一次賜給信祂的人。靈修讀經就是安靜在上帝的話語中,聆聽默想聖靈(恩膏)的教導,禱告則是對上帝帶領的回應。
那位受膏者/彌賽亞/基督耶穌來了,詩篇23篇即應用在每一個信靠追隨祂的人身上。「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23:5-6)人生遭遇各樣的敵人:疾病、失業、人際關係破碎、死亡…,因著耶和華是我們的牧者,它們都得看著上帝的臉色。耶穌膏了每一個信祂的人,我們這些受膏者有聖靈保惠師的引導,一生一世經歷祂豐盛滿溢的恩惠慈愛。我們始終住在上帝的家,活在基督豐盛的生命裡,直到永遠。
about 陳小小
about 華子about 飛飛
【延伸閱讀】:羊與牧羊人
支持以色列人重建第三聖殿?
不止息講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