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姊妹》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下班之後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下班之後,做些什麼事?」這個提問讓我想到大學時代曾在基督徒學生團契裡的一個聚會內容。帶領的人,忘了是輔導還是學長,他請我們在白紙上寫下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你只剩下幾天或幾個月可活,你要做什麼事?」每個人腦中這才開始漸漸浮現出一些看似平常但卻珍貴的事情,這些事情因著紛擾世俗、眾多瑣事,而被擺在後面,甚至被收藏在心底最深處。或是出國旅遊、或親子關係、或不敢表白的男女感情、或學習某項才藝……。最後帶領的人收尾做結論,他說「若只剩下一些時間可活,我還是做著跟平常一樣的事情,因為我每天都在做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事情。」

那一次聚會徹底矯正了我偏差的人生觀。過去的我把時間完全讓給讀書,拼成績填滿我的生活。讀書雖然重要,但是它不應該成為生命的全部。那次之後,我才開始學習在繁忙的大學生生活裡,排入一些看似平常但為寶貴的事務。好比排時間回家跟父母聊天,參與一些社團或社會公益的活動,以及花時間讀經與禱告,認識、研究所信的基督信仰。

我的先生,他接觸基督信仰比我早,他在高中就有過這個聚會,因此他很早就開始過著均衡的生活。我翻閱著他高中時代的週曆手冊,他有個人的休閒活動,或養魚、養烏龜、或電子實驗。也有學校之外的社團活動,星期六晚上有教會的青少年團契聚會,看電影、查經、各種性質的聚會。星期日有主日崇拜,週間有雄中團契聚會。我真是羨慕死了他高中時代豐富均衡的生活。

我跟很多人一樣,誤以為讀書時間越多,成績就會越好。但事實上並非這樣。我也有看電視、娛樂的時候,但是那些時候我同時提心吊膽地想著書還沒有讀完。結果書沒讀好、玩也沒玩到。如今教育理念提倡多元學習,因為專家研究的結論是「在不同科目、不同才藝、不同休閒活動的交錯下,學習能力更佳」。難怪高中的我越讀越笨。這種迷思,好險在大學時代就能因著信耶穌而被糾正回來,於是我的大學生活可以很均衡。在忙碌的功課之外,我有親情互動、休閒娛樂、信仰進深、才藝學習、社會服務。萬一真的只剩幾天好活,才不至於留下太多的遺憾。

因此「下班之後」這個課題也是「下課之後」、「放學之後」的延伸。大學生下課之後的生活安排若狹窄到只有讀書與休閒,那麼幾乎可以想見其從學校畢業,下班之後的生活安排,大概就是只有兼差賺錢、在專業上充實自己以及個人的休閒活動,而沒有其他。
然而一個人單身的「下班之後」,與兩個人結婚後的「下班之後」,生活安排也是得重做調整。一個人的「下班之後」比較容易隨己意安排。兩個人的「下班之後」就得互相為著對方有所調整。好比,我喜歡逛百貨公司看家具設計、裝潢擺設,我先生喜歡逛電腦公司看電子零件;我喜歡在家裡看書做些靜態活動,而他喜歡跑向山野海濱做些動態休閒。起初因著熱戀,可以勉強自己陪伴對方去從事對方喜歡的事。但是當激情過去,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事來襲,就不太有動力去參與自己一點也沒興趣的事務。我先生陪我去逛美術館,他終於說實話「天阿!怎會有人花一輩子的時間去畫畫?生產這種不實用的東西。」我陪他去遊樂場開飛機,滿屋子煙味、吵雜的聲音,更別提坐上模擬駕駛座飛行時,頭昏眼花差點去旁邊嘔吐。

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去摸索找出兩人共同的興趣,後來在信仰裡頭,發現透過網路與人分享基督信仰、透過網路BBS回答非基督徒的信仰提問,是我們共同的興趣。晚上睡覺,兩人躺在床上的時候,我就會問我先生你今天又寫了什麼文章與人分享福音阿?哪個ID又來找碴踢館阿?我先生就跟我聊到睡著。我每次都很讚嘆上帝賜給他清楚有條理的頭腦,而我則比較喜歡用故事來分享信仰。

當然不止我們兩人享受這個服事,以前在新竹,每個星期有些交清大學生到我們家,大家聊著如何在網路上,用不同角度、不同觀點回應信仰提問,每個人都興致勃勃地開著這種會議。特別是禱告的時候,每個人都為著上帝特別的揀選臨到,而感到與有榮焉。後來建立了信望愛資訊中心,這個超宗派、不屬於任何組織的網站,讓所有基督徒在網路上有個秘密花園,交換信仰生活上的心得與體會。

之後有了小孩,我在家當全職媽媽,每天與奶粉尿布為伍。許多人認為,學生畢業進入社會、或結婚有了小孩,一定會脫離網路。但是這卻沒有發生在我身上。因為利用孩子睡覺的時間,上網寫文章透口氣,是我每天的必要休閒。至於我的先生,他的工作非常忙碌,連中午都是一邊吃飯一邊開會。回到家裡,上網也是他釋放壓力的重要管道。

網路服事甚至還讓我們開發出第二專長。我透過網路世界接觸到許多不同的思想與提問,在帶孩子散步、公園溜滑梯的時間,這些課題便在我腦中慢慢整理思考,等孩子入睡,再爬起來上網回應這些文章,多年下來,竟然不知不覺中被訓練成為一個寫手,或親子家庭婆媳的生活分享、或社會評論、或網路科技趨勢。我的先生原本專業是電腦硬體VLSI設計,但是因為一直負責信望愛網路管理,以及撰寫開發信望愛網站的程式,長期下來竟也培養出第二專長,並且也運用在工作領域上。

常等著先生下班,我們聊著網路趨勢、討論網路生態以及做實驗。我的先生每天都會收看國外網站關於電腦硬軟體的最新趨勢報導。而我是喜歡觀察不同社群對網路的應用。好比網路頻寬價格一直下降,網站可以在文字模式外,增加圖像、影音的功能。而我從蘋果日報來台,其發行量在短短的數月之內就已經與台灣傳統的兩大報紙接近的時候,看見年輕一代習慣圖像化這種無可抵擋的趨勢。兩人便合力將信望愛WBBS改版,讓大家玩BBS時,也可以聽到聲音、看見圖像。畢竟在某些時候,圖片聲音比文字還來得容易解說溝通。好比寵物版,普通人很難描述自己的貓與其他人的貓有何不同。但是一張寵物的照片上傳,大家就都明白你家的貓究竟是什麼樣子。家庭版,也很難描述自己的孩子唱起歌來多有趣。將其咬字不清的童音上傳,大家一聽就會笑成一團。

這種多媒體WBBS是實驗之一。畢竟誰也不知道這是否就因應了未來的網路趨勢。利用「下班之後」的時間,我們成立的實驗網站有好幾個,有些失敗,有些成功。不管成功與失敗,我們樂在其中,享受這整個網路事工的開發過程;反過來,也享受上帝透過這個服事,開發我們。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回首所來路,就會驚訝原來還有一些潛能是自己原先不知的!就好像我那原本完全沒有美感、藝術細胞的先生,為了圖片資源中心,他用數位相機也照出一些蠻不錯的照片。在上帝手裡,每一步都是驚奇有趣極了!

其實說穿了「下班之後」與「上班時候」只有時間上的區隔。但本質卻是互通。就像我開始能寫家庭方面的文章,是因為我是全職媽媽,在與孩子的互動中產生很多心得。我的先生工作上是電腦室主任、是電腦老師,他本來就得關心整個網路趨勢。「下班之後」「上班時候」都是同一個人,重點是我們怎樣活著,為誰而活。

about 陳小小

about 華子

about 飛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