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佑生 2023.04.16
《基督向人顯現》(The Appearance of Christ Before the People),亞歷山大‧安德烈耶維奇‧伊萬諾夫(Alexander Andreyevich Ivanov),1837-1857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以色列漫長的歷史中,有幾個主題如影隨形,其中一個是苦難。自從具有民族的規模之後,來自埃及、非利士、以東、亞蘭、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等的逼迫、威脅接踵而至,就是到了近代,猶太人還是漂流,斑斑血淚交織出千年歷史,詩人的哀聲一言以蔽之:「以色列當說:從我幼年以來,敵人屢次苦害我。」(詩篇一二九篇1節)
這樣刻骨銘心的歷史,使他們逐漸認真看待先知們關於彌賽亞將至的預言,等候上帝應許的實現。然而,他們心中關於彌賽亞的想像,與上帝的啟示並不完全相符,那啟示將來必成之事的上帝,照著祂所說的話成就允諾。其中一個記號即是曠野之呼聲(以賽亞書四十章3節),奉差遣的以利亞(瑪拉基書四章5節)將在曠野預先傳揚天國的福音:「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太福音三章2節)
耗時二十年的巨作
這正是巨幅油畫《基督向人顯現》所描繪的情境。這幅俄羅斯畫家亞歷山大‧安德烈耶維奇‧伊萬諾夫(1806-1858年)創作的作品高5.4公尺、寬7.5公尺,尺寸非同凡響,導致每座曾經收藏此作的美術館都為此傷透腦筋,因為首要條件是房間必須挑高6公尺以上。這幅畫現收藏於莫斯科特列特季亞科夫畫廊(Tretyakov Gallery),以此作之氣勢恢弘,放置大廳當之無愧。
伊萬諾夫在父親任教的聖彼得堡帝國藝術學院(今列賓美術學院)完成學業,先後至德國、義大利深造。在義大利期間,他第一批作品是模仿米開朗基羅的傳世之作《創造亞當》(The Creation of Adam)。
也是在這個時期,伊萬諾夫勤奮地研究聖經,尤其是新約,因此萌生描繪彌賽亞首次出現人前的想法。為得償所願,伊萬諾夫多次畫下小幅草稿和親友交換意見,更意圖前往巴勒斯坦考察。
伊萬諾夫傾注20年(1837-1857年)心力構思、創作《基督向人顯現》此幅巨作。由於他與俄羅斯作家尼古拉‧果戈里(Nikolai Gogol,1809-1852年)私交甚篤,果戈里的肖像因此出現在《基督向人顯現》中,即畫面右側最靠近耶穌的紅袍男子。伊萬諾夫自己也入畫,戴著紅色帽子坐在施洗約翰前。
《基督向人顯現》的特色在於生動、神態各異的人物群像,他們聚集在施洗約翰身旁,有的要受洗禮,有的是跟隨,有的則是窺探約翰的法利賽人。伊萬諾夫筆下的施洗者位於畫面最顯眼的中央處,身著引人注目的奇裝異服,有如秀場主持人,指向徐徐而來的來賓,對注目他的人介紹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翰福音一章29節)
這幅畫中,施洗約翰「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的宣告具體地形象化。只見耶穌孤身而至,又因距離的緣故而面容難辨,相較於施洗約翰被人群環繞,越發顯得形單影隻,但順著約翰的指引,觀賞者卻望向從遠方款款而來的人子,讓祂成為整幅畫的焦點。
祂成全了律法
預言基督的到來,是施洗約翰的任務,也是歷世歷代先知的任務。他們信息的細節、要點或許多元,核心卻具一貫性;傳揚內容雖多樣,彼此並不分歧、牴觸,使見證的福音更為完整、全面。因為他們傳的福音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來自同感一靈的啟示(彼得前書一章10-12節),而施洗約翰是他們當中最後的一位(馬太福音十一章9-14節)。
耶穌的到來,是律法和先知預言的實現(馬太福音二十六章56節),讓我們認識並頌讚上帝的信實。先知傳揚、上帝子民等候的耶穌,對自己來到這世界要開啟的新時代,有著清楚、透徹的自知。《基督向人顯現》描繪的僅是一個開端,在和法利賽人的辯論中,在對門徒的教導中,耶穌多次以「我來」為開場白,完整地表明祂在世間所做的事工。
這位大衛的子孫知道,祂來,是要成全律法,「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馬太福音五章17節)人子肯定律法,讓我們更體會律法的聖潔、屬靈、公義、良善(羅馬書七章9-14節)。
藉由使徒的查考,我們曉得律法主義者的癥結、盲點,乃是以為自己可以靠著持守律法稱義,但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馬書三章20節)。唯有基督能使上帝的律法成為可行,而非僅是指出人的罪。律法之義的成全,乃是完全信靠那律法的總結,也就是基督(羅馬書十章4節)。
祂呼召罪人悔改
上帝的兒子也多次陳明,祂來,是要呼召罪人,「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太福音九章13節、馬可福音二章17節)、「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加福音五章32節),並拯救世界(約翰福音十二章47節)。其實,耶穌的名字,就意謂著「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馬太福音一章21節)。這樣的呼召,並不只是社會公義,更是直指人類更深層的癥結──罪。
門徒初時或許也從政治的角度去理解耶穌的到來,「主啊,祢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使徒行傳一章6節)但隨著聖靈啟明,便曉得上帝的國度遠比他們的認知更為遼闊,解決的問題比他們以為的更徹底。
這位拿撒勒人清楚,祂來,是要興起刀兵,「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馬太福音十章35節;參路加福音十二章51節)這段話對多數的人而言,聽起來都是極不舒服而具爭議性,基督信仰難道干犯人倫、牴觸人和嗎?尤其對華人世界而言,這更是觸犯孝道的傳統,也違反以和為貴的中庸之道。
耶穌所言並不是鼓動門徒與家人起紛爭,而是表明蒙呼召、揀選之人,與骨肉至親所走的道路可能存在分歧。聖經的確說,找著這條永生之路的人是少的,同奔天路的人在主裡成為一家人,但世上的家人卻不定然走在同樣的道路上。
祂使羊得生命
這位好牧人曉得,祂來,是要使人得生命,且更為豐富(約翰福音十章10節),而方法就是祂要捨棄自己的性命,成為眾人的贖價(馬太福音二十章28節)。這讓使徒們看到耶穌正如先知預言,是拯救、照管、牧養的牧人(以西結書三十四章22-31節),看到祂的虛己卑微(腓立比書二章5-8節),看到罪的解決仍如前約要付上代價,只是祂用的是自己的血,一次就永遠贖了我們的罪(希伯來書九章12節)。
耶穌的這些宣告,既說明福音是成全律法與先知預言,又指明祂選召的對象為罪人,跟隨者要做的是悔改,更表示祂所做的工作乃是服事、牧養、捨命。這些均讓我們一探福音的本質,藉此認識所跟隨慈牧、所仰望的救主。誠然,要概述人子豐富的服事是難的,但這些服事都是出於一個目的:「上帝啊,我來了,為要照祢的旨意行。」(希伯來書十章7節)
見證的滋味(下)│苦盡甘來
見證的滋味(上)│甜後發苦
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