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推广器捐 为台湾社会福音成就――《生死接线员》的启发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台湾第一部以器官捐赠为主题的医疗职人电视影集《生死接线员》,是国内继《白色巨塔》、《麻醉风暴》之后,再度令人瞩目的医疗剧。

虽然美国、日本和南韩都已拍出多部脍炙人口的医疗影集,其中也含有不少器官捐赠与移植的剧情,但是专门以器官捐赠为主题的电视剧尚不多见,美国的《Three Rivers》(抢救生命线)、韩国的《Cross》堪称代表作。台湾在医疗剧数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便拍摄出以器官捐赠为题的整出影集,实属难能可贵。

《生死接线员》描写了许多器官捐赠案例与劝募过程的故事,包括有三个太太的黑道大哥,等不到心脏的壮年先生,车祸脑伤的年轻人、女同志,意外溺水的小孩,呼吸道过敏引发脑死捐肝给父亲的病人,渐冻末期心脏死后器捐的少年和自杀的母亲,肝衰竭病人,末期病人,父母离异、想要捐肝给父亲的少年,争取立法允许重度智能障碍者可以接受器官移植的父亲,以及车祸脑死捐出器官的医师等。

每一个器官捐赠的案例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一般而言,签署器官捐赠同意卡的人大多是认同器捐遗爱人间的助人与分享理念;然而有人器捐是希望带给尚未出生小孩福报;有人因为自己是等待器官移植者,深深知道等待的辛苦;有人是希望捐出器官挽救亲人的生命;有些则是在亲人因为意外或病重脑死时,经医疗人员建议/劝说,在悲痛与天人交战心情下希望延续亲人生命价值的决定。

器官捐赠直接牵涉到生死与伦理判断议题,是一个相当严肃与高张力的主题,影片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生死接线员》能够在忠实呈现每个捐赠案例过程中所遇到的两难、挣扎与冲突,又能够不让剧情过于黯淡透不过气,特别穿插医疗团队成员之间轻松诙谐的互动,以及医病之间的温暖对话,来作为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制播团队的用心与不易。

《生死接线员》剧中的全部医院场景都是在彰化基督教医院体系取景,我不知道制作小组当初为何选择在彰基体系拍片,但是觉得有很特别的意义。彰化基督教医院应该是台湾第一次执行器官/组织移植的医院,彰基创院院长兰大卫医师(Dr. David Landsborough (Ⅲ))在1928年,从太太连玛玉女士(Mrs. Marjorie Landsborough)腿上切取四大片皮肤,移植到13岁的伤患周金耀右腿严重溃烂的伤口上。虽然这次的皮肤移植因为生理排斥机制而失败,后来兰医师改以周金耀左腿部分皮肤分散移植在伤口,用自体植皮的方式成功医治了患者,使其免于截肢。这则「切肤之爱」事迹[1]也成为台湾医疗史上的标竿事件之一。

剧中的器官劝募与移植医院名称是「利恒医院」,根据《生死接线员》脸书专页的说明,此院名的由来是因为耶稣诞生在伯利恒,于是取后面二个字「利恒」,作为医院名字,我认为这有很巧妙的象徵意涵。耶稣诞生带给世界新的生命与盼望,而一次成功的器官捐赠与移植,可以造就一人或多人的生命延续与希望。

「死去 活来」的信仰诠释

在影集中,利恒医院器官移植小组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大幅醒目的「死去 活来」匾额,以此作为器官捐赠的主旨,乍看之下让人会心一笑,其实是相当深刻的诠释。绝大多数的器官捐赠案例,都同时包含「Angel」(捐出器官者)的死去和「Dying」(接受器捐的濒死病人)的活来。而基督信仰的核心就是耶稣基督甘愿「死去」,以换取每个人的「活来」。由此来看,器官捐赠事实上也是一种基督信仰的表达与实践。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器官捐赠与移植的发展,与基督信仰文化息息相关。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的一大成就,早期研发器官移植且获得突破进展的都是以基督信仰文化为根基的欧美国家,如奥地利、瑞士、法国、英国和美国等。

从国际上的统计资料来看,主要国家器官捐赠率和基督信仰人口(天主教、新教与东正教)比例有高度的关联性。从下图可以得知,基督信仰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器官捐赠率通常也比较高。虽然有些不完全一致,但这些国家的基督信仰人口比例的线性回归线与器官捐赠率走势是非常吻合的,呈现高度的正相关。


资料来源:
1.黄怡,〈器官移植:送出你的生命大礼〉,天下独立评论。网页连结: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5/article/7496 2.美国中央情报局(CIA),The World Factbook网站资料。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

台湾器官捐赠移植登录中心执行长江仰仁指出[2],依据台湾的基督徒比例与登录同意捐赠器官的基督徒人数来看,愿意捐赠器官的基督徒比例,相较其他宗教来的高。他认为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基督信仰相信死后「肉体」并不是最重要,「生命的价值」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基督信仰最重视的是人与上帝的关系,这才是永生的根基;而人与上帝的关系表达在对神的信心与对人的爱上面,分享与关怀就是最直接的实践。身体是神的赏赐,我们必须珍惜与善用,但肉体的生命是暂时、终会过去,此时若身体若仍能与别人分享、帮助别人,则是回应神的爱具体的行动。

天主教教理更进一步直接认定器官捐赠是一项崇高的行为。台湾天主教主教团的陈科神父指出[3],《天主教教理》2296中提及:「如果器官捐赠者,在身体和心理上所冒的危险和伤害,与受赠者所企求的利益成正比例,则器官的移植不只合乎道德的法律,而且能是一个功绩。」

国内第一个推广器官捐赠且着力最深的民间组织—器官捐赠协会成立于1991年,创会理事长叶高芳和秘书长苏惠智两人都是牧师。在协会网页上有一篇非常着名的「器捐诗篇」,是由Robert N. Test 所写的〈To Remember Me〉,由苏惠智牧师翻译为〈如果你要怀念我〉,摘录其中片段如下(略作改写):

「总有一天,
我会躺在医院的白色被单下。
总有一个时候,
医生会认定我的脑功能已经停止。
那表示,我的生命已经结束了。
那时候,请千万不要称呼那是死亡之床,
而应该称为生命之床。
因为我要将我的身体拿出来帮助别人,
延续他们的生命。

如果必须埋葬什么,
我希望埋葬的是我对别人的过错、软弱及偏见。
我将自己的罪归还魔鬼、将我的灵交给神。
如果你要怀念我,请对一位需要你的人做一件善事或讲一句好话;
当你这么做,我就会永远活下去。」

再创台湾社会福音成果

台湾的器官捐赠与移植的流程与技术都相当完备,国内已经建立一套严谨、公平的配对机制,各项器官移植成功率也都媲美欧美先进国家。比较可惜的是国内的实际成功的器官捐赠率不高,虽有九成以上的民众听过器官捐赠,超过八成的民众对器官捐赠表示支持,但只有40万人(低于2%)签署器官捐赠同意书且在健保卡注记,完成器官捐赠的比率更只有百万分之8。

台湾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即使签署器捐同意书的病人,在濒临脑死时,其器捐的意愿还是有可能因为误解、宗教理由、不肯放手而被重要家属所否决,导致无法进行脑判与完成捐赠,在《生死接线员》中就上演类似的剧情。

不过《生死接线员》的播出,相信将带给台湾民众一次深刻认识器官捐赠与移植的机会,有助器官捐赠风气的推广,提高器捐劝募与捐赠的成功率,使许多等待器官的重症病人获得新生的契机。

此外,台湾社会也愈来愈能够打破原有的禁忌,去讨论与接受器官捐赠;各宗教界也有代表性人物努力突破传统教义,鼓励信徒去响应器官捐赠。此时基督徒更可以身作则,参与器官捐赠并与人分享,作为信仰实践的见证。特别是基督徒医疗专业人员的投入,相信对国内器官捐赠的推展,一定有更美好的影响力。如同19-20世纪基督教奠定台湾教育、医疗、社福的根基,我们在21世纪共同努力让器官捐赠推广成为台湾社会福音的另一项成就,荣神益人。

[1] 〈切肤之爱事迹〉,网页连结:http://www.sgwlf.artcom.tw/ap/cust_view.aspx?bid=218
[2] 【等待的人多,捐赠的人少】基督徒捐赠比例较高 一同成为器官衰竭病患的救火队。文章来源:基督教论坛报 https://www.ct.org.tw/1343481#ixzz5s6YGHul4
[3] 〈陈科神父:捐赠器官是高尚而有功绩的行为〉,《康健杂志》。网页连结: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5723

本专栏与路加传道会网站合作。

【延伸阅读】:
祝福,助!扶!
我是如何经历恩典和祝福
继续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