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道维 2010.11.21
在我小时候所受的教育中,填鸭与记忆式的学习占了学校生活的绝大部分。还好那时中学的竞争心态还未延伸至小学,所以在学校读完书后也还能尽情地享受课后玩乐的时光,使得童年的回忆仍有若干愉快兴奋的部分。其中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个经验是,当我还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每个月有一个周末是自己坐公车到台北东方出版社逛一下午,然后买回一本漫画百科全书收藏。所以我一直相信,对于想要学习的孩子,给他自由学习的机会是很重要的。我们大人所能作的应该是以他为中心帮助「他的学习」,而非刻意「按我们所熟悉的」内容来囫囵吞枣,然后自鸣得意。
现在自己有孩子了,与学教育的太太一直很有共识地希望孩子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自发学习。所以我们特地选择一所不注重学注音或写字,但是能帮助孩子自发探索的幼稚园。后来我的女儿曾有半年在美国小学读书,虽然有英文沟通的障碍,却因老师的包容与智慧使得她一直对学习各样事情有兴趣。最近回到台湾后,开始读台湾的小一。看着她必须背着沉重的书包上下学心里实在觉得不舍。原来希望让她享受的愉快童年也渐渐地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例如,老师一而再地提醒我们还有哪些作业回家要补写,好像少写一些是有甚么可怕的后果。我一直觉得很奇怪,如果原则懂了、会了不就好了吗?为何还要逼这么小的孩子熟练这些应答技巧?为何不是看会了多少,而是一直看粗心写错了多少?我们不是在培养机器,而是在培养头脑,不是吗?
自从十多年前教改之后,目前读书学习的方式的确变得更为多彩了,也让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生活的不同层面。正如下面所引用的文章所说的,即便只是台湾一般的小学教育,我们的孩子的确接触了更多方面的刺激,甚至相比于其他欧美先进国家的孩子丰富许多。这种发展似乎是源自于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特别是在私立幼稚园的宣传单中),认为小孩的启蒙阶段需要许多的刺激来提升大脑的运作。我那学特殊教育的老婆就对此很不以为然。因为许多这方面的研究其实是在一些平常缺少物质或文化环境刺激的孩子们身上所得到的结果,但这对于我们现在台湾一般中产阶级的生活环境早已不适用了:我们的孩子早就在平常生活中(如电视、书籍、游戏等)得到过多的刺激,使得大脑的反应几乎已经饱和了;更多无定向的刺激反而容易弱化其他的学习能力(如观察力、注意力、推理能力、比较能力等等)。
更何况,老实说,一般学校或幼稚园加诸于孩子的刺激多只是假藉一些成人世界的事物来赢取孩子的好奇心,必非真的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一些现象或活动背后的意义或思维方式。曾有一个幼稚园园长自豪的向我们表示,他们的学生在进入小学前就都学会拼音,可以自己认字读书。但他们却不会想一个问题,这只不过是把孩子将来一定会学到的东西拿来先学先背了而已,对他们的头脑思考或认识能力有何助益?这完全只代表他们填鸭孩子的技术很高明,不代表孩子真的变聪明或「自我」学习能力变高啊!这是一种假象和欺骗!这样盲目的教学目标本身难怪也会带出一堆盲目的学生。这实在是许多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应该注意的。
所以这种盲目增加经验但不求深入理解的教育方式也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着重记忆和考试的教学方式并未改变,所以更多样、更广泛的学习机会当然是带来更沉重的压力。许多小孩有机会学习音乐、绘画、英语等等,但是老师要不是以学生最后的表现来得到父母的肯定,就是以娱乐的方式随便敷衍。说的好听是启发孩子的兴趣,在快乐中学习,但并未带来深刻真实的影响 (哪个小孩不爱玩?但有真被启发引导了吗?)。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与此相关的,就是我们的家长与老师大部分并不知道如何针对「个别」孩子的特性来鼓励教导,反而只想把所有学生当成一样的人来用同一种制式化的方式来衡量,好像比别人差就很可怕的样子。
以下这篇文章就点出了这个重要的问题,关于真正的「学习」。我们在中小学教育里很少教导我们孩子如何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因为我们总是很想快速地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不论是智识上的学习或是人际互动,以为他们知道、接受、听话、照着覆诵出来,就完成了学习。我们以为这样就可以「赢在起跑点」,但是我们常没想到是不是会「输在终点」。结果,为了要一直维持在幼儿阶段的起跑点的优势,我们加给孩子的功课或期待的分量就随着年龄越来越多,但他们本能中的学习兴趣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压制与漠视。这些孩子一直是在被保护或规范中学习,并且在长大之后也不敢与同侪有所不同,也就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或能力在何处。
因自己在大学教书,我可以说这样的学生在大学里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要补习来考研究所,因为自己不知道怎么整理重点来念书。结果在重视考试入学的台湾,这样的学生竟然还进得了台清交成「所谓的」一流大学!这样品质的高等教育怎么能有国际竞争力?难怪我们现在看到大学生许多荒腔走板的学习态度。这不能只怪他们,因为我们作父母师长的也要负很大的责任。
近几十年北欧芬兰的教育改革成功格外令人寡目相看,显示出一种量少但是质精的教育仍是可能的。而且很可能的是,为要有品质精良与长远的教育果效,减少制式学习的内容以使大脑有空间自行寻找学习是必要的。这个短期的结果看起来会使学习到的内容变少,好像是浪费放任,但是更可能会在适当的引导下把根扎得更实在,将来才能长的更高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难道种树就不须要等待吗?何况人呢?
当然,教育这件事是抱怨容易,改革难。我个人认为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式是先利用目前少子化的情况把中小学改为小班制(15-20人一班),也可一并解决流浪教师的问题。至少让我们的孩子平均来说可以享受较多的教学资源与老师的注意力,这样才有可能开始真正地「因才施教」。但政府就要不能以学生数变少为藉口而减缩中小学教育经费。对我们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如果连这样的投资都不舍得花那还谈甚么未来?另外,我们作父母的自己就需要谦卑地学习如何教育自己,而不是用大人那一套功利的观点来看教育的成效。这样我们才能再谈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毕竟,真正的「学习」是都从「心」开始的。
作者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关于作者:http://www.phys.nthu.edu.tw/c_teacher/dwwang.html欢迎参观作者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dawwei.wang
特教老师的专业成长和自我解套
岂仅是十二国教
不是强说愁―谈亲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