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阅读》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评《一刀未剪狂想曲》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书名:一刀未剪狂想曲
作者:欧各思坦柏洛斯
译者:柯清心
出版:远流
出版日期:2007 年 05 月 30 日


  John Le Carre 这位写下了我最钟爱的小说《永远的园丁》的间谍小说大师,曾在他自传色彩浓厚的作品《完美的间谍》的前言中,提到了他对给了他一个「异于常人的童年」的「异于常人的父亲」给他的复杂情感。Graham Greene 的名言「童年是小说家的存款」道出了幼时经历和创作者丰沛创作力间的关系,Le Carre 的遭遇则让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意涵。读过他的小说的人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在这位小说家的笔构筑的世界中看不见浪漫,看不见夸大的英雄主义,看得到的,是他对复杂、纠结的现实和乖戾、无法掌控的命运深刻哀伤的洞见,和活在其中的个人明知无能为力、却还是奋不顾身抵抗,最后失败的悲剧。Le Carre 对间谍、情报工作世界的洞察之所以如此锐利清晰,和他早年曾为英国政府从事过情报工作想必有直接关系,但我想绝不能忽略的,是他异常的童年经验带给他的世界观,让他对世事少了浪漫而理想化的幻想与憧憬,使他因而比其他同类型作家更勇于去探索、正视、描写残酷的真实世界(但绝对不是无情)。从这角度来看,童年这笔存款有时还真是沈重的叫人不知该如何负荷。也因此让人不禁好奇,像 Le Carre 这么一位作家看到他异于常人的父亲和童年,再看到自己在创作上的斐然成就时,是会欣然感谢父亲让他在大多数同龄孩子仍不知世事时,就对现实有了这么多体悟,或是他倒宁愿自己也能过得像其他人一样平凡的童年?我想这绝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回答的问题。

  最近在读《一刀未剪的童年》时,我的脑子不禁出现上面这些想法。我想五味杂陈绝对也是作者 Augusten Burroughs 这么一个童年也异于常人的人,在一字一字写下他在书中描述的诡异经历时,在喜尝这本童年回忆录带给他的成功时有过的感受。幼时的他用写作驱走他未能从情绪、精神皆不稳定的诗人母亲得到足够的关爱与注意,和芬奇医生一家人相处、经历当中那些光怪陆离的事引起的焦虑、徬徨时,绝对无法预见这些经历未来有一天竟会成为他的创作素材,并引起如此多的关注。虽然 Burroughs 谈往事时极尽嘲讽之能,但书中也处处透露出他对这一切感到的茫然、无助、愤怒、惊惶和寂寞,只是无力抵抗的人只能选择概括承受,一如国外媒体对这本书评道:「Burroughs 并未让读者忘记,面对这一切疯狂混乱的,不过是个困惑的少年。」

  面对那些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束手无策的混乱,Burroughs 能够不被牵绊,走出自己的路,并透过写作让他的个人故事成为所有人都能认同、共享的经验,他的毅力和勇气的确值得让人为之喝采。但平心而论,作为一本回忆录,缺少应有的深度和反思的《一刀未剪的童年》只能算是平庸之作。这本书会引起这么多的讨论,无非是因为他在书中揭露的过去实在是超越了常人对童年的既定想像和期待。但过分将注意力集中在描写事件的诡奇荒谬的他,并未投注同等、甚至是更多的精力去探索、思考这些事件的意义为何。幼时的他面对父母的离弃、背离常理的环境或许只能感到困惑,但目前的他所处的位置理应能对往事有更深入的洞悉和觉察。遗憾的是,这些能让赋予书深度的元素在他重建童年的记述中几乎可说是付之阙如,甚至少少才出现一次、最接近他内心感受的揭露也极容易被他之前或之后描绘的荒诞遮掩,这都削弱了《一刀未剪的童年》原本可以有的重量。或许是因为 Burroughs 本人也还在摸索、厘清,也或许是因为他以书写者的权力选择性地对一些事避而不谈,建构出他意欲他人信以为真的真实。无论原因是什么,这种缺漏让这本书并未如书名宣称的那样「一刀未剪」。但 Burroughs 绝佳的幽默和辛辣的笔触掩饰或弥补了深度的不足,文学经理人发现了,出版社发现了,显然读者也发现了。在芬奇医生家度过的童年给了 Burroughs 无比的自由,也让他领悟到,面对荒谬,唯一的方法就是使之更显荒谬,才不会徒耗心神,被困在当中。再从 Greene 的名言来看,或许可以说幽默、讽刺、自由不受拘束的世界观就是童年为此时的 Burroughs 留下的遗产,只是讽刺的是,这份遗产可能是礼物,也可能是包袱。

  《一刀未剪狂想曲》显然是《一刀未剪的童年》在书市的乘胜追击之作(在美国,二书之间还有回忆录 Dry〔2003〕出版)。《一刀未剪的童年》虽然有点松散,但结构上仍大致按照时间顺序铺陈,《一刀未剪狂想曲》的形式则更为松散、自由,以单篇独立的短文概述 Burroughs 童年、少年离家到纽约寻找出路、成为广告文案撰写人和因童年回忆录成为畅销作家后这几年碰到的一些趣�糗事。理论上,散文的自由、不受拘束形式比小说或长篇的论着更能让作者发挥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和创意,而 Burroughs 也确实毫无保留,用仍不失幽默风趣的口吻在这本文集中揭露他各式各样大胆、邪恶、自私、自恋的「狂想」,但就如 Burroughs 在〈神奇思考法〉中说的:「神奇思考有它的极限」(263),不论他多么努力地天马行空,带来的效果终究有限。Burroughs 的自我中心性格在《一刀未剪的童年》中便可见端倪,在《一刀未剪狂想曲》中更是一览无遗,但主题的变化加上他的幽默,多少能让我们的注意力从他的自我中心转移至他分享的鲜事上,因此我们会因为看见幼时的他为了争取在电视广告中演出在心里和想像的竞争对手勾心斗角发笑(〈进广告喽〉);会觉得他描写的模特儿训练学校的生态逗趣横生(〈模特儿训练学校〉);在读到他和某个殡葬业者的一段情时,脑袋会浮现影集 Six Feet Under 的画面(如果你看过的话,〈我和殡葬业者有个约〉);在看到他和家中莫名其妙绷出来的老鼠对决时想起任一种令我们厌恶至极的家庭害虫突然出现时那种毛骨悚然的恶心(〈鼠辈〉);并为他成功整到得寸进尺的清洁妇拍手叫好(〈黛比的必备品〉)。然不幸的是,《一刀未剪狂想曲》进行至三分之一后,记述便不均衡地偏向 Burroughs 和不同约会对象的关系,最后完全集中到他和目前伴侣的认识经过和相处上。一如《一刀未剪的童年》并非真是一刀未剪,《一刀未剪狂想曲》也并非全然不羁的狂想。Burroughs虽然以自我风格强烈的自我书写独树一格,但到了这本书,自恋倾向越趋明显的书写方式却似乎逐渐变成他将自己困住的牢笼。

  继《一刀未剪狂想曲》后,Burroughs 于去年五月发表了新着 Possible Side Effects(2006)。和先前几部作品一样,幽默、有趣、辛辣仍是大多数媒体、读者对这本新作的评价。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媒体给了保守、谨慎的批评,如 Bookmarks Magazine 便评道:「身为一个作家,Burroughs 的幽默虽然降低了〔读者对这本书的〕些许不满,聪明的话,下本书换一招吧。」童年生活赋予的不受章法限制的创意和想像是 Burroughs 的独特魅力——这没有人会怀疑,但令他饱尝成功的自我书写却可能会是问题。为了延续《一刀未剪的童年》的胜利,在后作中用同样手法操作无可厚非,但当 Burroughs 坐稳作家的位置后,在面临读者更多的期待时,故计重施能继续为他吸引多少注目令人怀疑。《一刀未剪狂想曲》已现疲态,Possible Side Effects 或许也有类似的问题。一如Burroughs决定不让自己生活受过去牵绊,在写作上,童年留下的是礼物,或是包袱,也得由他自己决定。但我衷心期待之后能看见 Burroughs 用他一贯的风格,告诉读者更多更不一样的事。

【延伸阅读】:
当世界即将毁灭
苦痛之必须 ――《有话问苍天》摘要
蔡银娟的《我的 32 个脸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