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炳熹 2011.07.31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一道看不見的芥蒂,這芥蒂究竟從何而來呢?很明顯的,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生命經驗都不一樣,當然會型塑出的性格也就大相逕庭。
許多人認為在宗教環境裡,就能夠解決跨芥的問題,但很遺憾的,即便在團契甚或是教會裡,我們仍舊不斷看見新與舊的問題交織在一起,有時帶來爭吵、有時帶來冷戰、有時更帶來分裂。我們期盼合一卻忽略多元,想要讓大家都一樣,偏偏大家全都不一樣,要跨芥,得先放棄我們熟悉的指導性原則,創造出一個自由的空間,使人得以在這裡感覺到舒服與自在,進而願意做出改變。
在以弗所接棒的提摩太
以弗所教會新約的模範教會,由宣教士、辯才無礙及學識淵博的傳道人亞波羅建立(使徒行傳十八章24節)。保羅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探訪這個年輕的基督教群體,與少數的信徒見面。
保羅原先利用三個月的時間在會堂傳講,並教導上帝國的事,後來卻因為士基瓦兒子的事情及低米丟為亞底米女神而因起的動亂(使徒行傳十九章),三個月的時間變成又延長了兩年多,建立了一個基督徒群體。後來,有一封書信就用了以弗所的名字出現。
保羅的許多書信,都是針對某些錯誤的思想與行為而寫,但在以弗所書,我們可以讀到有關於上帝的榮耀,以及對基督徒生命健康與成熟的思想。以弗所教會,幾乎可以代表最美好、完整、健康的教會。
但,很遺憾的是,當提摩太承接以弗所教會的時候,他不是去享受一個舒適的事奉崗位。以弗所教會已經開始變得一團糟,好教會同樣會變壞。罪人出現了,世界的文化逐漸滲入以弗所教會,正如同今天的教會同樣受到世界文化的滲透。最苦惱的是,還是我們邀請文化進入教會的。提摩太所面對的挑戰,是人們根據自己的方式,自己對完全的渴望,自己對意義的追求,自己對美和重要性的渴慕,好創造出一種對上帝厭倦,只求滿足於自己的宗教。
而我們,同樣在這個時代中間接棒,服事並非舒適地躺在自己的圈子裡,而是需要不斷的跨出限制,與周遭的人事物對話。聽見很多的基督徒分享:「感覺太多的信徒失去見證與傳福音的熱忱了,我覺得應該要怎麼樣怎麼樣幫助他們…」這時往往會有另一方的人附和著:「對阿,你看別的教會他們的信徒如何如何…」我們必須面對一個事實,當這樣的想法出現時,早已落入一種追求滿足自己感覺的宗教了,我們不再對上帝的工作有熱忱,也不再對身旁的人事物有負擔。
提摩太的人物描述
在提摩太的經驗中,他從未肩負起這樣一個獨立牧養教會的任務,過去的他,只需在保羅這位「明星」的光環下配搭服事即可。大約三十歲出頭的年紀,要面對教會諸般的壓力,加上身體狀況不是太好,從保羅的書信中或多或少點出了提摩太膽怯的個性。「我兒阿,你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提摩太後書二章1節)這是保羅對他的鼓勵,同時更告訴他「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做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四章12節),在在都說明了,提摩太性格上軟弱的一面。
除了教會裡的出現一些錯誤虛偽的教義之外,提摩太也得面對多元的會眾所帶來的各式各樣不同的挑戰──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的諸多問題,還得建立新的教會組織,感覺都讓提摩太有些焦頭爛額。最重要的,還有前任牧者所帶來無形中的壓力。提摩太接續在保羅的後面,特別兩人性格又是如此的不同,保羅個性橫衝直撞,絲毫不畏懼與退讓,提摩太剛好又顛倒過來,想必這種壓力會讓他感覺到喘不過氣來。
有那麼多一時半刻難以解決的難題,保羅並沒有要求提摩太駁斥或揭穿以弗所錯誤的信仰觀,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教導和禱告。保羅期盼提摩太教導「純正的話語」來對抗以弗所「世俗的空談」,純正的話語表明的是一種智慧的言語,但太多人習慣用世俗的空談來教導與生活,致使著生活進入錯誤的方向。「你當竭力在上帝面前做一個經得起考驗、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講解真理的話。」(提摩太後書二章15節)以真實的教導及生活來對抗那些世俗的空談,創造出一個使人得以自由轉變的空間。
跨芥的契機
「至於你,你要持守所學習的和所確信的,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並且知道你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在基督耶穌裡的信有得救的智慧。」(提摩太後書三章14~15節)跟誰──是唯一得到智慧的途徑,所有智慧都是在關係中獲得,沒有比教會或者團契裡更能夠教導的場合,提摩太從跟隨保羅與自小熟悉的聖經裡習得了生命的智慧。同樣的,我們也在教會或團契與牧者、弟兄姊妹的相處裡,學習到了這份生命的智慧。
滿足於世俗空談及自我宗教的人無法體會這種深度的智慧,他們永遠站在高處,看著身旁的人掙扎的往上爬,不伸出援手,僅僅躲在一旁訕笑。一團糟的教會或者團契常會帶來這樣一個危險的情況,令我們確信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與那些無能的人相比,我們是能幹和有能力的。緊接著,我們的世界就從上帝那廣大和自由的救恩,轉向別人需要這個狹窄的處境,這個景況就是罪和無能遺留下來的結果。
提摩太沒有受到這種限制影響,他承繼保羅留下寶貴的遺產與許米乃、亞歷山大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源自於他人,致使著他的牧養工作起步並不順利,但他在其中學習著與群體一起受苦,植根在他們中間,關心與服事他們。從自以為的高處經歷破碎,走入到充滿問題的群體中間,這就是跨芥的契機,非靠著人的自主意識所能夠決定,而是願意單單順服在基督的掌權底下,將基督的愛自由且真實的帶入到群體中。
踏出跨芥的步伐
「你的都市性格那麼強,在鄉下真的待得習慣嗎?」「當聽到你們被派到那麼偏遠的地方去時,我們都在想你們可以撐多久?」這是一些熟悉的老師或牧者對我發出過的聲音,初要進入牧會工場,內心自然存在著許多擔心與緊張,我如此的年輕,是否真能夠帶領那麼多年長有不同社會經驗的弟兄姊妹?習慣台北快節奏的思緒與生活模式,要如何適應偏遠地區的慢活?
我們內心或許都有著對教會及團契的幻想,每逢主日的時候,大家能夠很準時的在禮拜堂預備服事,全心等候著領受上帝的話語,禮拜完後,弟兄姊妹充滿喜樂的分享,迫不及待的要將所領受的信息向未信主的人傳講。各個團契的同工都各司其職,同心合意的為著教會的事工努力。很遺憾的,這一幅圖幾乎不存在任何一間教會裡面。站在講台上時,我們會看見臉上掛著不情願牌子的青少年呆若木雞的坐在台下,也會看見五分鐘過後開始進入夢鄉的年長者,更會看見認真聽講,卻總是掙扎於家庭及鄰舍間,與人爭吵不斷的基督徒;當然,仍舊會有些認真尋求的信徒,願意委身參與在各樣的事奉中,每個人帶著不同的情緒、不同的問題坐在台下,這就是我們服事的實況,同樣的,也是提摩太服事的實況。
要跨芥,就得要先除去我們內心那幅完美無缺的圖畫,重新定睛觀看這群弟兄姊妹的生命,我們仍舊有可能如同前述所說的基督徒,具批判性的指出教會裡弟兄姊妹失去見證的軟弱,但對教會或團契一點幫助都沒有。
保羅告訴提摩太作為牧者最起初的任務:「我勸你,首先要為人人祈求、禱告、代求、感謝。」(提摩太前書二章1節)禱告不是藉由虔誠的行動來操控上帝滿足自己的私慾,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相反的,是重新交出我們生命的主權,謙卑的讓上帝來掌控一切,禱告帶我們看見全新的圖畫,進而能學習到知足與感恩。
這幅新的圖畫是什麼呢?臉上那些不情願的青少年,誰又能說得準上帝何時在他的生命裡動工,進而轉變他的生命呢?坐五分鐘就進入夢鄉的年長者,其實在家裡天天都失眠,來到禮拜堂裡卻給予了他一種穩妥,因此安然進入上帝的懷抱裡。不斷掙扎著的基督徒,何嘗不是想要得著改變,好帶領著他那未信主的家庭、鄰舍一同來到教會呢?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說青少年非得要站在台上充滿熱情的唱歌,許多弟兄姊妹高聲喊著哈利路亞,認真用熟悉的宗教語言禱告,呼求上帝,才叫做好基督徒呢?我們都需要跨芥,跨越內心那道自我滿足的芥蒂,才能夠看見生命的真實。
同樣的語言
在教會與團契裡,我們總是站在不同的位置,有的人很認真致力於團契的事務,期待描繪出一幅美好團契的圖像;有的人不一定不認真,但很容易「自我感覺良好」的認為自己已經做的很好;有的人覺得團契只不過是眾多忙碌事務中的一個選擇而已;有的人只不過是路過,偶而進來走走,看看而已。或許還有更多種不同原因致使著我們今天聚集在這裡,然而恐怕我們從未發現過,再不同的原因、態度,其實我們都表達著同一種語言──我們都在與上帝對話。
不要強逼那些對上帝揮拳的伙伴硬要與上帝握手,那只不過是滿足我們自己的宗教情操罷了。教會與團契,真正要做的,是「款待」每一個人。要跨芥,得先有真實的款待,天主教神學家盧雲這樣說:「款待,就是創造一個自由的空間,讓陌生人可以進來,成為一個朋友,而非敵人。款待不是要改變人,而是提供他們空間,讓改變可以出現。」期盼我們的教會與團契,能夠因著我們共同學習款待的功課,創造出一個大家能夠參與、改變的空間,使人與人的芥蒂非靠著權力與壓迫而消除,而是自然而然的退居幕後了。
about 劉炳熹
【延伸閱讀】:愛的天使
被拍賣的女孩 A Girl to Be Sold
靈魂的暗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