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腰酸背痛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下背部酸痛」是背腹部肌肉或骨骼失去正常功能後,引起後背及腿部酸痛的總稱。自從人類能站立後,「背痛」經常是抱怨最多的一種毛病,更象徵現代人高度緊張繁忙生活中的一種症候群,在人的一生中,人們十之八九會遭受下背痛的困擾。輕者,可能僅是輕度扭傷,休息幾天便好;重者,可能要躺上幾個月,不但寢食難安,生活備受干擾。據統計,背痛患者年齡在50-60歲之間佔多數,性別差異則不明顯,由於下背痛是一種症候群,可由多種病因引起,所以治療之前,我們應先瞭解其原因。

一、認識背部:

  人體的背部是以二十六塊骨頭連成的脊柱為支架,而每塊脊椎骨之間還有椎間板作為吸收力量的緩衝物。此外還有許多韌帶、肌肉環繞其間,加強脊椎的功能,保持人們直立的姿勢,負荷身體的重量,因此,脊椎骨、椎間板、肌肉和韌帶可以說都是保護背部於正常狀態之重要組織。

二、下背部疼痛的形態:

1. 慢性:由於長期姿勢不良,穿太高的高跟鞋或懷孕等,使脊椎長期承受不正常的壓力。
2. 急性:脊椎骨折,脊椎脫臼或急性腰腱拉傷等。

三、導致下背部疼痛的原因:

1. 脊椎間盤變性、突出或破裂。
2. 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或骨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
3. 骨骼異常—骨骼先天性異常或軟骨發育不全。
4. 腫瘤—多半是轉移性病變,侵犯骨骼或神經根,少數是原發性腫瘤。
5. 骨質疏鬆—內分泌協調障礙或長期臥床導致。
6. 局部發炎或感染—脊椎間盤感染。
7. 其他—例如轉位痛、情緒不好或腎臟疾病。

四、下背部疼痛的症狀,最常見下列幾種:

1. 痛(Pain)
2. 刺痛(tingling)
3. 麻或感覺消失(Numbness or Sensory impairment)
4. 行動不良(Motor impairment)
5. 肌肉痙攣(Muscular Spasm)
6. 腰椎關節活動度受限(Limitation of lumbar spine joint motion) 等情形,更嚴重者,甚至發生大小便失禁現象。

五、治療方法:

1. 外科手術治療:通常為切除椎間盤椎板、或做脊椎融合手術。
2. 保守性治療:
a. 急性期:臥床休息約十天或2-3星期,病人在床上姿勢應保持腰椎平直,最好在膝下墊枕頭。
b. 藥物治療:消炎、止痛劑、肌肉鬆弛劑、鎮靜劑。
c. 物理治療:熱療、冷療、按摩、牽引、運動治療及肢架。

其中運動治療對下背部痛之主要目的:

1. 保持或增進軀幹肌力及活動度。
2. 促進姿勢正常化。
3.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以免背部受到不必要的損傷。
4. 藉增加腹內壓與下肢肌力以減輕腰椎的負荷。

運動治療仍需在醫師的指示下,依病情給予。除此,每天定時定量的運動治療外,也應注意日常生活中,如何保護自己的背。

1. 正確的站姿:
a. 應使身體重心經耳垂、肩膀、膝關節落於外足踝前方,切勿彎腰駝背。
b. 不要站太久,若需長久站立時,可用兩腳輪流站或一腳跨在椅子上,或將臀部靠在桌沿,將患側踩在腳墊上,可減低脊椎的前凸度。

2. 正確的坐姿:
a. 坐在有靠背的椅子,要把臀部儘量往後挪,做到底,椅子太高時,可拿東西墊在腳下,或採雙腿交叉的坐姿,最忌坐在椅子邊緣,挺直腰桿而坐,也不要坐那種往後靠時,背會向後傾的椅子。
b. 駕駛時,應儘量將背及腰靠在座椅上,並調整座位與腳踏板的距離,應使坐時膝關節能彎曲為佳。

3. 正確的臥姿:
a. 仰臥時雙膝下可放一枕頭或一卷小棉被,以減少腰椎前凸,俯臥時,則應在腹部及腳踝下方墊枕頭。
b. 床舖應軟硬適中,最好是在木板床上加一個四吋厚的海綿床墊。

4. 正確上、下床:
a. 起床方法:由仰躺時先將兩腿彎曲、翻身側臥,然後雙腳移到床沿,最後手用力將上身撐著坐起。
b. 上床方法:與起床方法正好相反,先坐在床沿,用手撐著,慢慢向一邊躺下,然後將雙腳彎曲,移到床上成側臥狀,最後翻身變成仰躺姿勢。

5. 一般活動如:
a. 絕對不要彎著腰做事情,若需彎腰時,最好也將膝關節彎起來,比方在刷牙或打噴嚏時,最好能將膝蓋稍微打彎。
b. 攜帶物品時,應儘量靠近身體,並拿在腰的高度,不要一次拿太多物品,或拿得離身體太遠。
c. 取高物時,不要墊腳尖取物,應用椅子墊高。

本專欄與路加傳道會網站合作。

【延伸閱讀】:
媽媽的藍色憂鬱
「非核家園」與我
成立 SARS 生活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