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我視界》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紀錄片《淺草的幸福吐司》不苟且與節制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圖片提供/123RF


時下流行的烘焙業,店面總是有光鮮亮麗的裝潢、琳瑯滿目的品項,與這些相較之下,位於日本淺草的「鵜鶘麵包店」(Pelican)實在是一間非常樸素的小店。

鵜鶘麵包店的店面狹小,沒有五光十色的市招,也沒有羅列麵包的玻璃櫥窗,以近乎素顏的樣貌,生存於各大品牌夾殺的烘焙產業中。若以一般人的眼光來看,它可能連「麵包店」的名號也稱不上,稱之為「家庭麵包工廠」可能還更為合適。

簡單中的不簡單

除了外觀陳設看起來簡單,鵜鶘麵包店的產品也很簡單,只賣白吐司和小餐包。然而這不僅沒有使他們的營業額遜於其他店家,甚至還超過許多擁有百樣產品的大型連鎖麵包店。

鵜鶘麵包店用這種方式經營,並不是為了譁眾取寵,完全是經營者為實現理想而反覆思索後做出的決定。這決定起初看起來似乎面臨很大的風險,但幾十年穩健營運結果證明,他們那一刻的決定並沒有錯。現在若是到尖峰時段,客人可能需要排隊三個小時才能買到一條吐司呢!

《淺草的幸福吐司》記錄的,就是這樣一家極不起眼又十分了不起的小麵包店。鵜鶘麵包店創立於1942年,正是日本洋風東漸的年代。原先他們與一般店家沒什麼兩樣,除了賣吐司,也賣其他種類麵包。但第二代老闆渡邊多夫不甘於平庸經營,也不想讓家族事業變成只追求利潤的工具,希望在烘培業做出貢獻。他認為自己有責任開發讓客人感覺滿意和幸福的產品,並將產品的技術和口味推向高峰。於是,他逐漸減少產品項目,聚焦在吐司麵包的研發。

渡邊多夫認為,吐司雖然是最平凡的產品,卻最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看似簡單,但真正要做得好吃,卻是不簡單的挑戰,超越平凡,才是光榮的事。他與忠實的員工名木廣行師傅,投入大量心力鑽研烘焙技術,不斷嘗試與調整,才終於成就今天讓許多人一吃忘不了的招牌吐司。甚至許多客人說:「我們每天吃,都吃不膩!」

做好麵包的使命

到底鵜鶘麵包店的吐司是不是真的如此美味?畢竟口味見人見智,親自吃過之前,很難評論。但我認為導演除了介紹鵜鶘麵包店吐司的美味之外,想呈現的是更深一層的訊息,也就是到底什麼因素成就了鵜鶘麵包今日的成果?

影片利用大量而廣泛的訪談,慢慢描繪了鵜鶘麵包店看不見的樣貌。導演訪問不同階層的顧客,發現顧客都感受到麵包店在產品下的功夫,他們讚賞麵包的風味、品質的穩定,更讚賞店員的謙虛及溫暖的待客態度。他訪問附近街坊鄰居和商店,發現鵜鶘麵包店也深受鄰舍推崇,甚至成為在地文化的一環──街坊商家長年以來以守望相助的精神代賣鵜鶘麵包店的產品,好讓社區居民能夠更方便買到吐司。

導演也與名木廣行促膝深談,發現這位店中的支柱,數十年來都對烘焙吐司充滿了熱情,而且對細節一絲不苟、從不馬虎。名木廣行說:「我從沒有想過要離開這個工作,打從一開始就覺得這裡是值得我奉獻一生的地方,工作一點也不單調,每天都充滿了挑戰。」他又說:「維持一定的美味需要非常注意製作細節、要不斷思考與修正各種可能的變數。例如:每天都得留意氣候變化;要依照當天的氣溫、濕度,調整麵團發酵的時間與成形的速度,才能維持品質的一致。」他無與倫比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得到了老闆、店員與客戶的尊重。

導演最後訪問了第四代經營者渡邊陸,年方20多歲的他,沒有一點驕氣,十分成熟,而且態度謙虛。他認真地學習,把自己看為學徒,以老師傅名木廣行為師,向他學習烘焙技術,也求教經營的方法,尊重他如同自己的父親。渡邊陸對老師傅說:「你就像我的家人,我的叔父!我在你身上學到太多東西了。你是我的師父,我向你學習是應該的,請你將來繼續指導我。」

不茍且的生活態度

於是,鵜鶘麵包店成功的因素,漸漸顯現出來、越發清晰了。誠如影片開頭一位加拿大籍三弦琴演奏家所說:「我喜歡在日本生活,因為在這裡可以過得很自在;但我發現,在日本沒有一個人可以用『苟且』的態度來過日子。」鵜鶘麵包店之所以成功、受人尊重的原因,正是「不苟且」的態度。

說到不苟且,很多人直接聯想到工作。但這位演奏家指出的,不止是工作,而是生活的每個面向。不單工作不苟且,生活也不能苟且,人生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抱持認真、誠懇、負責任的態度。很顯然的,鵜鶘麵包店幾代經營者、老師傅與眾員工都展現這樣的精神。

中國思想家荀子的著作中有一個篇章〈不苟〉,談論君子立身行事的綱要,指君子應方正守節、不懈怠馬虎。《宋史-明鎬傳》論大臣明鎬為人「遇事不苟,為世所重」。可見華人同樣推崇不苟且的態度,只是好像幾千年來行得不是那麼突出,以致不僅沒有被尊為「不苟且先生」,反而被封為「差不多先生」。我相信胡適並非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是敲響警鐘,呼喚國人同胞能自省,一改積習。

不苟且確實是難,因為人性並非本善,自從亞當墮落之後,人人在母腹裡就有罪性,只喜歡不義,不喜歡真理。雖然失能的良心仍然知覺認真是好的,但劣根性就是好逸惡勞,自然傾向馬虎的態度。多數人要不苟且是知易行難,只有少數人因著社會文化、生活壓力、宗教信仰等,展現不苟且的樣貌。

許多社會研究指出,日本社會奉行集體主義,置團體的重要性於個人之上,認為個人為團體犧牲是應當的,人人應避免帶給他人麻煩。所以負責任做好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個人管理好自己,自然為群體帶來好處和效率。集體主義長期影響下,日本社會營造出具鞭策性的社會壓力和氛圍,使人不論真心或勉強,都相當程度負起個人責任。或許這是日本社會各方面常呈現細心不苟的原因吧!

結出聖靈的果子

其實聖經也談不苟且,而且談得更完全。聖經用「節制」來表達不苟且的精神,節制就不放縱情慾、苟合行淫,也不任意待人,必定有責任感、處事認真,更不馬虎懈怠。而且節制並非孤立的節制,而是與眾美德聯合的節制,緊緊聯繫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與溫柔,這才是真正的節制。

沒有溫柔,節制是冰冷的;沒有信實,節制是虛假的;沒有良善,節制是危險的;沒有恩慈,節制是殘忍的;沒有忍耐,節制是壓迫的;沒有和平,節制是恐懼的;沒有喜樂,節制是苦痛的;沒有仁愛,節制是刑罰的。最完全、最真實的不苟且,是聖經所說的節制;真正的節制是聖靈的果子。聖靈的果子正反映上帝的榮美,祂本是一切美德之源。世界固然照著上帝的普遍啟示展現一點點美德的樣貌,但也不過是為了提醒世人尋求上帝的點點星星光而己。

鵜鶘麵包店的故事正發揮這樣的功能,提醒人們尋求上帝,叫人們可以揣摩而得,因為祂離我們各人不遠。凡是願離惡行善、尋求和睦的人,都應該尋求認識上帝及祂的愛子耶穌基督──祂真正在生命中反映父上帝一切美德。並且主耶穌應許,祂要做的事,信祂的人也要做,就是一切蒙揀選、住在祂裡面的聖徒。所以我們這些蒙恩得救、出死入生、脫離罪權挾制的聖徒,應該更具條件實踐不苟且精神!

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看見不苟且過生活是好的、神所喜悅的、理所當然的。我們本來就不應該浪費上帝所賜的生命,有責任反映從上帝而發的光輝,透過好行為照在世人眼前,叫他們可以因此歸榮耀予上帝,我們也藉此歸榮耀予上帝!

【延伸閱讀】:
在家庭裝飾上花很多錢算是自私嗎?
「沒想到」的人生,才能帶來想不到的收穫
沒有聖經怎麼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