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守主道(仰望)》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懷想歸途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尼希米查看耶路撒冷毀壞的城牆》(Nehemiah Views the Ruins of Jerusalem's Walls),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1866年。(圖片來源/WIKIPEDIA


翻譯 | 孫岱君

那一年是主前538年,波斯國王居魯士剛剛頒佈詔書,允許被擄到波斯的猶太人回歸故土。在猶太人的各個定居點,人們奔相走告:「我們可以回家啦!我們自由啦!可以出發啦!先知說得對。神已經打開被擄之地的監門啦!」在此後的一百年間,一波又一波的猶太人從巴比倫和波斯踏上風塵僕僕的旅途,回到猶大地。你是否願意讀這些行程的親歷者寫的回憶錄呢?

我們不只有一個人寫了回憶錄,而是兩個。以斯拉和尼希米兩人分別在不同時間離開被擄之地,回到應許地,他們分別以第一人稱寫下了他們的所見、所感和所經歷的一切。難怪《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讀來親切感人,使人如臨其境。以斯拉是一位文士,整天和字母、詞語和句子打交道,他負責管理摩西以及歷代眾先知流傳下來的文獻。尼希米是國王的酒政,他的工作範圍都在國王的影響和謀劃之下。他們二位把各自所親歷的苦痛與歷險筆之於書。然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所寫的文字是神所默示的聖經。

漫漫歸途

大致看來,《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讀來不像是英雄人物的豐功偉績,倒更像是卑微的浪子發出的認罪之聲,與耶穌所講的浪子比喻中那位小兒子頗為相似(路15∶11-32)。他醒悟過來,正走在從遠方回到父家的路上。從諸多方面而言,《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的敘述讀起來更像是浪子回家的詳細版。整個旅程有著不同的階段,自始至終跨越了將近一個世紀,但基本上是從悲慘走向喜樂,從哀傷走向快樂,從被擄走向侍奉。

被擄到遠方的異邦

整個民族被擄,是因著他們的罪而受的懲罰。但還不僅如此。當以色列和猶大分別在主前722年和主前587年被擄離開故國時,百姓被放逐到遠方的異邦,而這些國家的偶像正是以色列和猶大的百姓此前所拜的。你可以這樣說:以色列追尋這些異邦的偶像,他們的心早已跟隨這些偶像來到異邦了。被擄的時候,他們的身體也隨著去了。他們早些時候在迦南美地的父家裡與他們的神彼此相交,享受著美好的生活,尤其是在約書亞和大衛的日子裡。然而他們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戀慕周圍諸國的眾神和他們的生活方式。以色列的歷史證明:偏離主的道路,就註定要走向彎曲悖謬。百姓實在是把神給的恩賜耗費在假神身上,耗費在那些眼可見、手可拿,也可任人搬來搬去的偶像身上。這些偶像應許給他們快樂和成功,最終卻使這尋求享樂的民族窮苦起來,使他們成了殘暴督工的奴隸。

正如那位浪子開始窮苦起來(路15∶14-15),以色列也發現自己「遭了大難」(尼9∶37),成了別人的奴隸。早年以色列作為獨立國家的時候,與異邦聯合,而今他們竟落到任由外邦君主宰割的地步。在《尼希米記》中,我們聽到這樣的哀聲:「我們現今作了奴僕;至於你所賜給我們列祖享受其上的土產,並美物之地,看哪,我們在這地上作了奴僕!」(9∶36)

在《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當中,我們看到這些浪子般的百姓踏上歸途。從最深的意義而言,他們回歸故土並不關乎從巴比倫去往猶大的實際旅程,當然實際旅程使回歸有了實質的內容。真正的回歸之路要更深遠。這是一段意義深遠的屬靈之旅,它涉及到認罪悔改,以及棄絕舊日所戀慕的。整個過程既有前進,也有後退。然而,天父吸引我們,祂的愛最終贏得了祂那群反復無常的百姓。

回歸故土的一個世紀

關於《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所記載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究竟為何,目前還有一些爭議。下面給出的是最廣為人所接受的時間順序。

回顧歷史(《以斯拉記》1至6章):主前538年,居魯士王允許猶太人回到猶大重建聖殿。那些回到猶大的人肩負起重建聖殿的重任。經過一些波折,聖殿終於在主前515年竣工。

以斯拉的回憶錄(《以斯拉記》7至10章):主前458年,以斯拉與新一輪回歸故土的猶太人一同踏上歸途,他此行是要裝飾聖殿,同時把摩西律法教導給在耶路撒冷的百姓,他發現以色列人在一件事上嚴重違反了律法,於是帶領全民認罪悔改。

尼希米的回憶錄(《尼希米記》1至13章):主前445年,尼希米聽聞耶路撒冷城牆被拆毀。亞達薛西王允許他回去修建城牆。城牆修好後,以斯拉向百姓宣讀律法,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領導下,百姓與神立約。《尼希米記》以喜樂的場景結束(12章),儘管後來尼希米又回去推動進一步的改革(13章)。

對我們今天的呼召

我們現今在研究這些文獻的時候,就意識到它們與當今世界許多人的生活情形切實相關,尤其是那些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人們。這些回憶錄向我們的內心深處提出了挑戰。我們是否生活在遠方的異邦?或者我們是否已憑著恩典走上回歸之路?

我們許多人也像那位浪子一樣,曾享有數不盡的屬靈特權。我們住在「天父的家裡」,擁有聖經真理和福音真理。然而,一般而言,改教後的那些更正教會(The great Protestant churches of the Reformation)卻把自己出賣給新時代的巴比倫,受到各樣的奴役轄制。基督的教會已把自己出賣給世俗的思想、追求物質財富、追求享樂等各樣偶像。在大多數情形下,我們不只喪失了我們的傳統,我們甚至迫不及待地離棄了我們的傳統。

我們就像被擄前的以色列一樣,貪婪地張望著周圍的世界。我們所見的東西又促使我們想要探求這世界能給我們帶來的利益。結果,當今世界有許多浪子跑進我們文化中的「養豬場」,豬官兒若憐憫他們,就甩給他們一些娛樂、享受和世俗福音的豆莢讓他們充饑。在整個過程中,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的心靈要比以往更加饑渴。

「神啊,求你使我們回轉吧!」

如今那些宣稱認信正統信仰的教會,就像當年的以色列一樣看到自己荒蕪不堪,儘管如此,還有像所羅巴伯、以斯拉和尼希米那樣的人盼望看到教會重現昔日的榮光。《詩篇》102篇14節說到神的僕人「喜悅他(錫安)的石頭,可憐他的塵土」。這樣的人在別處被稱作「神的餘民」。以賽亞說:「若不是萬軍之耶和華給我們稍留餘種,我們早已像所多瑪、蛾摩拉的樣子了。」(賽1∶9)神曾應許,祂會在每個時代留有這樣的餘種。《西番雅書》3章12節記載主說過這樣的話:「我卻要在你中間留下困苦貧寒的民,他們必投靠我耶和華的名。」(見王上19∶18;羅11∶4-5)

在屬靈光景日漸衰殘的時日,這類人盼望看到主恩慈的徵兆,正如人們在漫長、寒冷的冬日裡盼望春天,亦如深牢大獄裡的囚徒盼望獲釋的那日。這些渴望在信徒的心中湧動,並在禱告中從口中流出來。我們在聖經中讀到這些發自內心深處的真摯禱告,非止一處:「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被擄的人歸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復流。」(詩126∶4)「願被囚之人的歎息達到你面前;願你按你的大能力存留那些將要死的人。」(詩79∶11)「萬軍之神啊,求你使我們回轉,使你的臉發光,我們便要得救。」(詩80∶7)「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詩90∶15)這些呼求就是要求主回來憐憫祂的教會。

「轉向我」

主曾呼召反覆無常的以色列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亞1∶3)如今祂也是這樣呼召祂的百姓。尼希米在向主禱告時也反映出這一點:「但你們若歸向我,謹守遵行我的誡命,你們被趕散的人雖在天涯,我也必從那裡將他們招聚回來,帶到我所選擇立為我名的居所。」(1∶9)這樣看來,《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所記載的百姓歸回耶路撒冷和猶大是神呼召帶來的結果。這個呼召在《以斯拉記》開始的幾節裡再次得到重申:「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1∶3)

實際說這話的是居魯士王,但我們需要看到,在他背後的是主。主要把祂的百姓吸引到祂自己這裡來,正如浪子的比喻中的那位父親,孩子「相離還遠」,就翹首遠望(路15∶20)。你想過沒有?到底是什麼讓小兒子歸心似箭?不只是他處於窮苦的光景,也是他父親的愛心。我們讀到這位兒子「醒悟過來」,他想到父親的雇工所享有的一切(路15∶17)。有這樣一位善心慈悲的主子,雇工才可能享有好生活。他父親若是這樣一位滿有愛心的主子,難道不值得他回去嗎?你看,正是因為他想到父親的愛,他才願意回去的。

神的愛也吸引祂的百姓回到祂這裡來。不是因著浪子自身的能力,他才回到他父家,同樣,也不是因著以色列的能力,他們才能回到主那裡。浪子回來以後,父親是怎麼說的呢?他說:「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路15∶24)他說他兒子是死的!沒有生命的東西是不能採取任何行動的。他暗指兒子是不可能憑自身的努力回來的。在《路加福音》15章裡,耶穌講了浪子的比喻,為了強調其中的要點,祂連帶講了另外兩個故事。一個是牧人找羊,另一個是婦人打掃屋子,為要找到她丟失的那塊錢。無論是丟失的羊,還是丟失的那塊錢,都不可能憑自己的努力回來。同樣,浪子也是由父親的愛心找回來的,是被吸引回來的。

這一要點與聖經所教導的悔改相映成趣。聖經上沒有一處教導說我們悔改回到父那裡去,是通過我們行使的自由意志。我們墮入罪中,我們的意志也成了罪與魔鬼的奴僕。我們根本不想回到神那裡去。耶穌曾對拒絕祂的人說:「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裡來得生命。」(約5∶40)若沒有聖靈在罪人心裡做工,他們是不肯來到主面前的。他們需要主「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他的網羅」(提後2∶25-26;也見徒5∶31)。

你若發現自己被困在「豬圈」中,你要怎麼做?你若發現自己受限於不敬虔文化的指使,在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滿足,你要怎麼做?答案就在《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當中。在這兩卷講述浪子般的百姓回歸到神那裡的回憶錄中,我們讀到呼召、應許和回轉之後的美好生命。

討論問題:

1. 我們寫日記,或者把神在我們生命中的恩慈寫下來,這樣做有哪些好處?

2. 從聖經中,再找出一些浪子的實例。我們是否會頻繁地在聖經中讀到人們從「遠方的異邦」回到呼召他們的神那裡的主題?

3. 在你看來,聖經正典為何要把《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納入其中?

4. 這兩卷書沒有對以斯拉和尼希米予以頌揚,為什麼?它們頌揚了誰?

5. 我們為何要向神呼求,求祂使我們回轉?




本文為吉羅德·比爾克斯(Gerald M. Bilkes)所著《懷想歸途》(Memoirs of the Way Home)導言。

本專欄與仰望基督教資源書房合作。

【延伸閱讀】:
努力盡本分——照誰的標準?
《認識神》斷壁殘垣中的盼望
《金石之言》一位荷蘭首相如何改變了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