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的針孔照相機》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擦一擦讀聖經的鏡片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註釋書不是不能讀,但是一定要自己讀聖經,不要受註釋書影響。」牧師在講台上語重心長一再地提醒。

類似的話,華人基督徒應並不陌生。身為基督教出版社的一員,對這樣的話卻不禁覺得要打個問號。一方面,出版社常常吃力不討好地出版「厚重」屬靈書籍和註釋書,信徒如果不願意讀這類比較需要咀嚼思考的書,對我來說,代表著信徒的靈命無法持續進深、扎根。(更實際的影響是,許多同工爆肝加班,書一直賣不好,只換來微薄的薪水,成為名符其實的窮忙族。)同樣令我打問號的是更本質的問題:這樣說到底對不對?「屬靈書籍或是註釋書的閱讀」和「個人的讀經」一定要非此即彼嗎?

謙卑承認不足,才能敞開心聆聽

我們自己當然要好好讀聖經,但難道不讀屬靈書籍或是註釋書,就能不受影響、中立地閱讀聖經嗎?牧師講道不也是一種影響嗎?我相信沒有一個牧師會在台上說:「不必聽牧師的講道,因為這樣會影響你讀聖經。」因為問題從來就不是「會不會受影響」,而是「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受什麼樣的影響」。

實際上,每個人活在時空的限制中,都隸屬於某個社會、某個群體,在某個文化、大故事中,從來就沒有一個不受時空限制的「中立」讀者,每個人都戴著鏡片在讀經,甚至連「讀經」這事件本身,都有特殊的時空背景:打開神版新標點和合本,高級聖經紙,在房間安靜讀經,是近代個人式的閱讀文化;早期的教會,沒有人手一本聖經(太貴了),而是有人誦讀經文,希臘口語,羊皮卷(參路四16),是群體式的口傳文化。

耶穌的環保學承認自己與聖經有距離、需要幫助,正是讀經的開始,使我們謙卑地去學習、敞開心去聆聽神的話語。聖經當然要好好讀,牧師的講道要聽,註釋書當然也要看,營養要均衡,不能偏食。成為基督徒就是學習長大成熟,關鍵之一就是分辨──分辨什麼是好的解經,好的講道。戴著相同的鏡片自己讀經,努力讀一百遍,很有可能仍舊跳脫不出既有的框架,甚至變成只讀到「自己」,愈讀愈無趣。但如果我們敞開心去聆聽,學習去分辨,就比較有可能讀到新意,舊我被挑戰而生命成長。比如說,許多人讀到《耶穌的環保學》為之震撼,發現原來聖經的世界這麼大,神不只關注靈魂得救,也救贖祂所造的萬物,也因此願意改變生活方式來跟隨耶穌。

新約與神的子民不是說參考書和聖經同等重要,而是說沒有什麼是「完全個人的閱讀」。每個人都歸屬於某個群體,受某種傳統影響。記得當初開始讀賴特(N. T. Wright)厚重的《新約與神的子民》之時,實在是消化不良。為什麼讀新約要弄得這麼複雜?不直接講解新約經文,反而談敘事、談歷史、談世界觀、認識論、第二聖殿時期猶太人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談了一大堆圍繞新約的事,就是沒有直接談新約。後來才慢慢明白,原來這樣的工作是如此地重要,因為要發現自己有帶「隱形」鏡片並且開始擦拭,其實一點都不容易。他試著讓我們看到受啟蒙運動、後現代主義等影響的讀經傳統,要帶領我們用更適合的鏡片來閱讀新約──也就是進到耶穌和保羅所處第二聖殿時期的文化中。

讓挑戰成為教會更新的契機

神兒子的復活藉著出版和全球化之便,我們現在可以很幸福地和許多國內外重要的學者結為某種群體的關係,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聖經。新舊約學者們經年累月的研究,且長期浸泡在聖經及許多古代的文獻中,當然有許多值得聆聽的觀點。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觀點有可能是威脅,也有可能是契機。舊觀點被挑戰的確會不舒服,但是卻很有可能是上帝要帶來教會更新的機會。因著這樣的期待與體認,下半年Open講堂有別於之前較淺顯的書籍討論,進而挑戰兩本里程碑書系的重要書籍。這次講堂的兩位大師級學者,分別在新舊約研究扮演關鍵角色:

一、《神兒子的復活》──從復活看新約:新約最受矚目的學者賴特所寫的《神兒子的復活》,大概是有史以來談復活最完整、最重要的一本書。他地毯式的搜羅聖經及周遭文化的文獻,幫助我們看到復活在基督信仰的核心性和特殊性。儘管需要一點耐心和毅力,但是後勁非常強大,讓畢德生和提摩太凱勒牧師都讚嘆不已。

土地神學二、《土地神學》──從土地看舊約:《土地神學》則是舊約泰斗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的經典之作,他看到聖經新舊約中土地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且信徒根本無法抽離土地來思考信仰和生活。在今天資本主義、土地被當成商品買賣的世界中,到底該如何用信仰的眼光來認識我們生長的土地,將會是這世代非常重要的議題。

針對這兩本書,我們分別都會從聖經研究和牧養的角度切入,盼望讓讀者對於聖經的世界有更寬廣、豐富的認識,也對教會帶來活潑的更新!


圖片提供/123RF

●歡迎參觀《哈啦讀書心得》哈屁股與阿祥的部落格

about 【出版人的針孔照相機】專欄主要寫手:應仁祥

【延伸閱讀】:
豐富靈修讀經有方法
每天早晨,與神一起展開新的生命
我讀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