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Ⅱ》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真正需要我的人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電影《太陽的孩子》一句「回去哪裡啊?這裡才是我的家,真正需要我的人都在這裡。」讓我的眼淚忍不住的潰堤。對於一個在部落長大的女主角,因著家人、因著土地,讓他再次思考哪裡才是她的家,哪裡才是需要她的地方。

在今日高度全球化、經濟化的社會,青年一輩已經不再問,哪裡是我的家?大部分的人被社會同化,我為了我的未來,我需要去都市(特別是北部)打拼,這驗證了25年前歌手林強所唱的《向前走》這首歌裡面的一句話「親愛的父母再會吧,到陣的朋友告辭啦!我欲來去台北打拼!」在那時代,這首歌讓年輕人帶著盼望往台北去,但如今呢?部落凋零、平地鄉下也只剩下老人跟小孩,年輕人呢?都到大都市了,但故鄉不需要我們嗎?

為什麼這部電影如此的賺人熱淚,因為電影裡的那塊土地不再是冰冷的土壤,而是孕育生命的土地。在劇中,當建設公司的怪手要往稻田開去時,為什麼我們都哭了,因為那是族人用著汗水、淚水去耕作出來的田地,已經不在是那塊荒廢的地土了。今天為什麼我們對家鄉那麼冷淡?因為我們不再對這塊土地有感情,我們不再跟這塊土地上的人有交集。今天不只是部落如此,整個中南部一樣面臨這樣的困境,今天我們要問「哪裡才是我的家?」只有我知道哪裡是我的家,我才知道「哪裡需要我」。

這樣的現象不只是影響了一個地區的人口結構,我們看見在部落的教會或是在中南部的教會,好多年輕人到了大學階段就往中北部去,去了就在那地方打拼,成長的地方從此成為「故鄉」。部落、鄉下、中南部的教會人口便逐漸老化,許多教會的大學生或社青只有放假才能看見他們出現,平時這些教會就只剩下老人與小孩,好無奈的一個畫面,但真的沒有人願意為自己所成長地方(教會)努力嗎?如果我們每個教會都有幾位劇中的Panay,我們還怕教會不復興嗎?

身為一個高雄市區的小教會牧師,多麼期盼我們每一間教會都有青年看見「這就是我的家,需要我的人都在這裡」。是的,我們多麼需要帶著理想,願意做憨人的年輕人一起委身、一起服事。這幾年,每當有青年畢業後願意從中北部回到高雄,我的心多麼喜悅,那就像孩子歸巢一樣。當他們告訴我,牧師我們一起努力來建造我們的教會時,我的心是沸騰的,因為我知道,他們把這裡看做是他們的「家」。我的教會人數不多,但我知道他們把這裡看做是「家」。

【延伸閱讀】:
面對已然到來的全球競爭
與孩子一起學習長大
第二屆 升級吧!划向水深處 一日靈修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