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阮以杰 2015.11.29
最近,BBC拍攝了一個大約三分鐘的短片,記錄了飛魚被鬼頭刀追趕獵捕而飛出海面的過程,同時在空中也有白腹鰹鳥在等候獵食飛起來的飛魚。這些精采的畫面其實在我們台灣東部海域也算常見,從蘭嶼達悟族人的飛魚祭典、我們漁港常見的魚獲:鬼頭刀、石梯坪漁港的飛魚乾等等,都可以看見這些魚類的蹤跡。
然而有趣的正是這裡:我們大致上是透過食用他們才會認識這些生物,鮮少有機會親自看到。不能否認「食」是生活當中相當重要的大事,但在現代高度分工的社會制度下,我們(尤其是都市人)並不能知道所吃的食物來自哪裡、原本長什麼樣子,於是對於生態系的認知非常少,同時也不認識與這些生態系共存的人群,如達悟族、漁民。這是無可厚非的事實,但是也因為這個食物生產的方式,才讓有心人有機可乘,在食物生產、加工、包裝、運送的過程偷工減料,進而造成這幾年層出不窮的食物安全問題。
在第十三期周末兒童營第二個月當中,我們的大主題是生態環境,看了好幾本繪本,有《我們的大地》、《小樟樹》、《過…過…過馬路》以及《森林是我家》。首先透過《我們的大地》用強烈的畫面對比,與孩子一起討論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同時也著重在漁業資源的快速枯竭,透過遊戲釣魚讓孩子體會到漁獲量若沒有限制,將會造成海洋原生魚類消失,不過有趣的是當我問道:「當魚不夠我們吃了,該怎麼辦?」時,有些孩子回答著:「我的可以分給別人!」甚至將釣起來的魚再放回大海。由此可見仍有許多人有著願意與人分享的心,若仍將這分關懷推展到其他受造物、甚至是我們後代的未來,相信這會是提升我們生命價值的方式。
接著透過觀察禮拜堂旁一棵蘭嶼羅漢松,諾大的樹蔭與枝幹,與外邊行道樹產生強烈的對比,引導孩子去觀察土地的大小會影響樹木的生長,同時也了解原來樹木在不受限制的狀態下可以生長成如此巨大,讓我們可以得到許多益處,因此我們也應該盡力去了解不同樹木的樣貌;另外透過閱讀《過…過…過馬路》,大家開始對於自己所走的路有更多觀察,並且在遊戲中小心翼翼的不要去撞到扮演動物的老師們。延伸到現實,的確我們也需要反省道路的開拓,也造成許多野生動物難以回家。最後《森林是我家》則是結合了第一個月對自我的認識,從自己現在最擅長、最喜歡的事情,去想這些事情能夠幫助別人什麼?會不會對人帶來傷害?透過討論與實作,親自將自己擅長做成寶劍,也思考揮舞自己的能力時界線在哪裡。
對我們來說,其實也是生活中不斷反省應用的機會,就像是我們看到BBC的影片,其實也提醒我們自然環境中仍有上主在運行的力量,我們取用時應該取多少才能繼續維護這些受造美麗之處?以及在營造我們的生活時,如何限制自己的慾望,讓更多人、生物也能共存,這也是在我們新港有機會能夠發展出不同價值的出路。
因此這些教案設計都期待孩子與同工們能夠藉由參與這些活動,反思現代社會造成的種種問題,同時也探索自己、認識自己,了解上主在自己生命當中的引導與呼召,這也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是不斷追尋信仰的道路。
什麼是榮耀神的見證?
神碩的最後一役
真正需要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