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加恩 2016.07.31
與幾位基督徒朋友去一個小鎮(Batang Berjuntai)拜訪一位天主教徒——Brother Paul。這位有67歲的印度弟兄自年輕時已走入基層群體,服事貧窮的人有超過40年之久。
當抵達他的服務中心時,穿著簡樸以及有點陳舊的辦公室讓我對這次拜訪學習沒太大的期待。但之後我聽了他的分享,我心裡禱告求主赦免我的偏見和驕傲。這位印度天主教徒讓我見識了何謂一個真正跟隨耶穌的門徒。
當他還是中學生時,住在這小鎮的印度群體很貧窮,沒有經濟能力去求學,也導致種種社會問題,如喝酒、私會黨、家庭暴力。在一次的談話中,他與幾位也同樣深受基督福音影響的朋友談起了這些問題,並認真思考該做些什麼。於是,他們決定從「小事」開始:他們把每天所用剩的零用錢儲蓄起來,然後放在一個基金裡,用來借貸給經濟上有需要的人。
如今這小小的行動已形成了一股運動,他們也成立了一個福利機構,僅僅在這小鎮就有60個社區加入成為會員(3000位義工),這些會員按照他們的能力去儲蓄,並每月貢獻給這個基金(總數額達300萬之多)。在面臨經濟緊縮的情況下,會員們可以以1%的低利息借貸去解決他們的需要。如今在全國已有550個社區加入這項「經濟共享」的計劃(總數額達RM6500萬)。它讓我看見:要扶助貧窮,不是單靠「施捨」,而是「分享」——人們將自己的錢分享出去,讓有需要的人得到資助。這也是《使徒行傳》裡初期教會的美好見證——資源分享。令我大開眼界的,這項擴展到全國的計劃,加入的社區不僅是印度人,更包括華人與馬來人,以及原住民。
他與團隊進行各種培訓和教育,他更用心地去了解和發現不同社區和族群的需要,聆聽他們,跟他們交流,然後為這些族群設計適合他們的培訓。當人們被教導關於如何共同建立一個彼此扶持的社會時,他們就願意加入並貢獻。
他把手中的一些培訓材料遞給我們看,這些材料都是他在服事過程中一點一點研究和設計出來的。他曾在神學院接受裝備;曾到其他國家去學習;他研究過馬克思的思想、天主教的解放神學;為了服事印度人,他去學習關於印度教和印度人來馬的歷史;他也去學習可蘭經,為要更有效地服事馬來人;他考察福音書,為要發現耶穌的服事:耶穌時代的政治處境與馬來西亞當下的政治處境的比較、耶穌與貧窮人、耶穌與婦女、耶穌與青年人、耶穌與社會被邊緣化的群體....
你看到嗎?為了更好服事他人,他回到耶穌的福音去尋找神學的資源。一個認真想跟隨耶穌的人,會渴望去從耶穌身上發現祂的腳蹤,效法耶穌的服事。這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服事。為何熟悉福音書的我們卻沒發現耶穌的福音所看重的這些群體?或許因為我們從來都不願意成為這些群體的一份子,與他們在一起,住在他們中間,去認識他們,去聆聽他們,與他們對話。或許教會需要重新思考何謂「道成肉身」的福音。
除了服事弱勢群體,他如今也成立了另一「公義」小組,專為弱勢群體在人權被侵犯的不公義事上抗爭。由於他在這些工作上的專業經驗以及長期服事,他被國際組織甚至聯合國的肯定,並經常受邀到其他國家給予培訓和對當地的貧窮問題提供專業的諮商。可惜的,有多少教會肯定他的工作——默默服事教會外的群體?
他告訴我們一個秘訣:看見(See)- 判斷(Judge)- 行動(Act)。對他來說,這就是基督徒需要的一種「靈性」(Spiritual)。正如福音書的記載:「耶穌看見一大羣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無助,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 於是他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 所以,你們要求莊稼的主差遣做工的人出去收他的莊稼。』」我們今天的問題除了是「看見後沒後續行動」,更多時候是連「看見」都沒有。教會需要禱告祈求主給我們這樣的一種「靈性」——看見。
花了半天的時間與這位天主教弟兄交流,我認為可以用他的一句話來總結他所做的這麼多服事:「深深扎根在基督裡」(Deeply rooted in Christ)。他特別提醒:「若你不打算深深扎根在基督裡,與基督連接,你最好不要從事社會關懷。」
我以為自己已是個認真跟隨耶穌的人,但這位天主教弟兄的見證分享令我深感慚愧,再次逼使我重新思考何謂「忠心跟隨耶穌的門徒」。
★作者部落格:無法還原的痕跡 原標題為〈一位令我深感慚愧的印度天主教徒〉
圖片提供/123RF
狂飆的青春
斯多得,我們的坂本龍馬
一本像電影的靈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