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約翰福音五:1~18
很多人來到東部,總會流傳著一句話:「好山好水,好無聊」。沒有都市的繁華,也沒有都市的喧鬧,但總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習慣了都市這複雜的環境,有一天,若我們接觸到單純時,會感覺到是何等的不自然,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要找方法掩飾。社會的價值觀,讓我們習於帶著一種高度去看待偏鄉地區,覺得那就是一個需要幫助的地方,導致著我們忽略一個很重要的事實,上帝創造都是美好的,或許,只是我們擁有的東西不一樣而已。
人始終無法得著真正的痊癒
在耶路撒冷有個畢士大池子,從古時候就有個傳說:天使會按時下池子攪動池子裡的水,水動了之後,第一個下水的人無論是患了什麼病都能夠得著痊癒。可以想見的,這池子就成了許多病人的集散地,有失明的、瘸腿的、癱瘓的,其中還有一個在那裡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到底有沒有人在這裡得著醫治呢?或許有吧!但對這個病人來說,那已經是好久好久不敢期盼的事情了。這一天,耶穌來到了耶路撒冷,似乎述說著這一個病人群體將要有些事情發生。
耶穌看到這一個躺著的病人,知道他病了很久的時間,就主動問他:「你要痊癒嗎?」這人回答他說:「先生,當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我正要去的時候,別人比我先下去了。」這語氣中透露著何等的無奈,在很多年前,當他聽說著畢士大池子的故事時,內心充滿多少期盼,辛苦的來到這池子邊,卻換來一次又一次的落空,到此刻,他也習慣這池子旁的生活了,與一群同為天涯淪落人的病友相聚,感覺也還不差,至於能不能痊癒這件事,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反正,都已經三十八年了,還能夠有什麼改變呢?
雖是有人問他問題,他的視線總是沒有離開過那池子,僅是虛應故事的回答耶穌罷了,忽然間,耶穌又說了下一句話:「起來,拿起你的褥子走吧!」一說完,那人立刻痊癒,就拿起自己的褥子走了。只不過,他既沒有弄清楚這一天到底是什麼日子,也沒有看清楚到底醫治他的人是誰,一走出去,就遇上了猶太人,因為那天是安息日,馬上就有人質疑他,在安息日你為什麼拿著褥子走呢?這人馬上慌了手腳,三十八年來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在一瞬間就發生了,或許他的身體痊癒了,但心靈一直還沒有辦法痊癒。
在今天,我們也無法得著真正的痊癒
教會,是個罪人聚集的所在地,我們也期盼得到生命的痊癒,但很遺憾的,太多時候,我們注視的焦點就如同這個躺了三十八年的病人一樣,只關心自己所感興趣的事物,我們要不就只想靠著自己的力量掙扎著衝向池子,要不就只想要看看四周有沒有人幫我們一把,完成心裡面的期待,卻忽略了耶穌已經來到我們的身旁,祂能夠給予我們的,遠超乎我們心裡所想的一切。
教會座落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有都市、有鄉村、有人數眾多的大教會、也有面臨生存困境的小教會,整個社會城鄉落差的發展,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教會,有能力的,就想靠著自己的力量衝向池子,行有餘力的時候,就稍微扶一下隔壁那弱小的,讓那弱小的稍稍體會到一點點盼望,但更多時候,他們是以自己相對優勢的角度看待周遭,許多外展的宣教事工,宛如丟一顆石頭般的激起些許水花,然而很快就銷聲匿跡。
弱勢的人呢?只能夠眼睜睜的看著他人爭先恐後的下水,靠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站立起來,如果有人願意伸出援手,那是再好不過,然而更多時候,那些援手快就又隨著他人的意思離開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期待,始終無法站立的穩。隱藏在我們背後的罪,有驕傲、有自卑,它們深刻左右我們的思想及行動,更重要的,讓我們習於忘記了自己需要耶穌基督的拯救,我們的生命無法得著痊癒,哪怕耶穌基督已經讓我們有能力起來行走了,卻還緊緊抓住過去,不願意放手。
耶穌基督醫治了我們
這人面對著猶太人的質疑與挑戰,頓時慌了手腳,剛剛沒有看清楚究竟是誰醫治了他,耶穌也在醫治他以後就離開了,四周人來人往,完全看不到耶穌的蹤跡,讓他不知道底該如何是好,只能夠回答說:「那使我痊癒的人對我說:『拿起你的褥子走吧!』」他們又追問著:「對你說『拿起褥子走』的到底是誰?」他依舊是支支吾吾的答不出所以然來,猶太人認得他就是那個病了三十八年躺在池邊的人,既然他答不出來,也拿他沒轍,就稍微提醒幾句,放他走了。
後來耶穌在聖殿裡找到了他,對他說:「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免得你的遭遇更壞。」聽完之後,那人立即跑去告訴猶太人,使他痊癒的人是耶穌。因此,猶太人開始迫害耶穌,因為這醫治的故事是在安息日發生的。面對猶太人的挑戰,耶穌堅定的回答:「我父做事到如今,我也做事。」為了這緣故,猶太人更加的想要殺害他,因為他不但犯了安息日,而且稱上帝為他的父,把自己和上帝看為同等。
耶穌醫治了這病人,不僅是身體上的醫治,更是生命的醫治,並且把所有的罪與迫害都承擔到了自己的身上。祂聆聽了人生命的需要,更勇於挑戰這個不公義的社會結構。祂所要帶來的,不只是個人生命的痊癒,更是整個教會、社會的痊癒,回到上帝所創造那美好的關係裡。
我們已得著了醫治
對身處在台灣東部偏鄉地區的我們,若不是耶穌基督的恩典,可能在這個社會的強勢資源裡,教會只能夠成為那個躺了三十八年的病人,眼巴巴的等候他人給予我們協助;但更可怕的,如果那個自以為能夠幫助弱勢的人,也同樣是躺了很多年而不自知的病人呢?恐怕我們就如同瞎子領路般,自以為是的覺得做了很多宣教事工,卻絲毫沒有半點回應,因為,我們已經離耶穌基督很遙遠,眼光離開了祂,就再也無法做些什麼了。
對資源的看法,總是腐蝕著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失卻了很多對上帝的信任與盼望。很幸運地,在新港教會的服事裡,耶穌一直為著我們開啟宣教的契機,我們深信,教會能夠成為一個宣教人才的輸出港,不只培養在地的兒童青少年,更是培養每一個來到新港生活、聚會、服事的年輕人。我們期盼創造出一個款待的環境,讓每一個夥伴有機會在新港有空間及時間遇見耶穌,得著生命的力量。未來當他們去到台灣各個角落時,都能夠勇敢的為耶穌基督見證,使更多人的生命得著祝福。
連續三年的時間,我們接待短宣隊,但短宣隊來到台東新港,同樣需要接受在地的文化及宣教訓練,實際的認識本地及困境,才能夠讓他們學習如何服事。好幾個大專生在參與完新港的宣教工作後,分享著這真是一個很有土地味的短宣隊,每一次來到新港,都帶來著嶄新的視野,從每一個個人的故事,連結到整個東台灣的故事,以及到今天我們正在寫的故事,我們真實經驗到耶穌基督的工作,祂醫治了我們,我們的生命已經得著痊癒,要向更多的地方分享這大好消息。
這是耶穌對東部偏鄉地方的呼召,那麼,對今天身處於繁華都市的我們來說,我們的回應到底是什麼呢?宣教不是只有看見自己的需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已,耶穌已經來到我們的身旁,祂醫治了我們,為要重新調整我們的眼光,我們在都市所擁有比較豐厚的資源,都全然是上帝的給予,宣教需要熱情,需要學習分享,我們或許有很多恩賜與才能,但若我們無法學習順服的功課,一切都是枉然,不是順服這世上的權柄,而是真實的願意去看見,耶穌基督在每個人生命裡的樣式,謙卑的尋求如何服事,如何踏出宣教的腳蹤。
about 劉炳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