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看到群眾的「情緒」,更要看到群眾的「需要」

【作者:施以諾施博士的諾言諾語 2019.10.06



圖片提供/123RF

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12:3)

摩西,是歷史上一個極具傳奇性的人物,他帶領成千上萬的以色列人出埃及,在人類交通科技尚不發達的當時,我想,那場壯舉應該堪稱為當代「地表上最大規模的人類遷徙活動」。理論上來講,能帶領這樣一場人類史上大規模遷徙活動的人,應該要是個口若懸河的領導者,不然怎麼鎮得住這一大群人的悠悠之口呢?然後,在歷史上,摩西卻曾發自內心的自述自己是個拙口笨舌的人,這樣的人怎麼當領導者?可能神學家、歷史學者對此有不同的解讀立場,我是一個精神科職能治療師,容我在此從一個精神科治療師的角度來解析摩西的成功之處。若以精神科治療師的角度來看,依文獻記載,當摩西在面對一大群人時,他有個很值得效仿的一點—他懂得不只看到人的「情緒」,而是看到人的「需要」。這也是心理關顧上很重要的課題。

文獻記載,有一次百姓甚渴,要喝水,就向摩西發怨言,其實那群以色列人發怨言也不是偶爾為之,幾乎要成為一種病態式的習慣了,但摩西面對群眾這樣幼稚的情緒語言時,並沒有反唇譏諷,甚至第一時間並沒有滿口道理,文獻記載,當時他就呼求上天,但不是在禱告中去向上天告狀那群人有多麼不可理喻、多麼情緒化,而是去求上天能為他解決群眾口渴的問題,後來,飲水的問題果然解決了,群眾喝水的需求被滿足後,摩西的領導危機自然也就再次迎刃而解。

這就是摩西,他不只看到人們的「情緒」,更能看到人們的「需要」。在社會上,我們常會看到群眾有看似不理性的言論與謾罵,一個好的領導者,不要只看到群眾的情緒,而是要想到這些情緒的背後有著怎樣未被滿足的需要,解決了那些需要,群眾的情緒自然化解。倘若激言相辯,反而只會越弄越糟。

摩西,是個自認不擅言詞的人,但顯然是個在心理關顧與溝通方面極有自制力的高手!歷史上的他,在說話議題上,用身教給後世們上了重要的一課。

(本文取材自《說話有夠神》,施以諾著、橄欖出版社出版)

●about 施以諾 ●歡迎參觀作者的網站:施博士的諾言諾語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