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疲乏的你 ── 張國榮墮樓自殺的感慨

【作者:張吳國儀戲語心鄉 2003.04.20


  二○○三年四月一日,香港歌影視紅星張國榮在文華廿四樓,以跳樓方式結束了四十六歲的生命!我即時的反應是十分惋惜,隨之而來的是想到不少人在戰火中、在 SARS 的威脅中奮力求生,但張國榮卻在比一般人都好的優勢中倏然結束自己的生命,為甚麼?之後是擔憂,他的萬千影迷歌迷,當中不乏青少年,他們會受到怎麼樣的影響?

  聞說張國榮近況出現抑鬱的情緒,在此困難時刻,這不足為奇,而且我看會有不少人陷於此種情緒失調中。

身心俱疲


  有人認為在 1946 至 1964 年出生的人,所謂的戰後嬰兒潮,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幸運的一代;因為他們享受了科技文明帶來的各種方便,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舒適,受教育機會多,享受著經濟蓬勃的成果;但今日俱已屆中年矣!

  在可預見的將來,他們將在自願或被逼中一步一步的從目前的職責中退下來。在家庭中的責任,隨著兒女的長成,變得輕微甚至完結;在職場上的位置,又將逐漸被後浪超前!這種失落空虛感,非言語能盡述。加上經濟或政治不穩,健康亦日走下坡,於是心靈世界會因這種種極端的轉變,產生挫敗感,無奈無助,身心都累很累,有心疲力竭之感。

自毀傾向
  今年一月,世界衛生組織有報告指出,二○二○年人類健康最大的問題是精神疾病,其所指的正是因憂鬱症而產生的自殺行為,將繼心臟血管疾病之後,登上死因排行榜的第二位。

  男性自殺成功的統計報告,百分之九十有精神困擾,其中憂鬱症絕對佔第一位,女性方面,因憂鬱症自殺者佔百分之七十,與男性一樣列居第一,同時大部份的自殺者,是在精神或情緒失調下,在遇上失業、離婚、被遺棄等事件的刺激所致;單純因生活不順所引發的自殺,為數不多。

  一個人要結束自己生命在心理上的意義多是為了解脫痛苦,不想成為他人負擔;亦有人因向內壓抑,產生自責、自虐;又或報復懲罰他人,要死造成他人的遺憾;也有為了摯愛;當然更有用作求救的訊息、操縱的手段、希望得到注意與關心。

情緒抑鬱
  而當中要十分留意的是憂鬱症的患者,當有憂鬱的情緒、鬱悶煩躁、不快樂,提不起興趣,體重明顯下降或增加,食慾下降或增加,失眠或嗜睡,思考動作遲緩變慢或急迫,疲累、無活力,無法集中精神、活著沒有意義、罪疚、自責,則常有死亡及自殺念頭。

  憂鬱症患者思想負面,因而對過去自責、自怨自艾,或是怨天尤人,後悔;以至自覺無用、自卑、無價值;對未來無盼望,很難跳出低落的情緒的。

  大多數的自殺者在真正的自殺之前,是有些表徵,若能留意到,及時化解危機,就可以避免不幸的事發生。

櫻桃滋味(A Taste of Cherry)
  有時,生命的滋味只在於一點點小小的轉變,換一個想法來看人生,我們常常需要去「走另外一條路」。人生的滋味是一點一點加進來的。

  這是伊朗導演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執導的電影:「櫻桃的滋味」(A Taste of Cherry)所要給我們的訊息。這片曾獲 1997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內容是直接了當地討論自殺問題。

  曾被黑澤明喻為繼印度大師薩吉雅雷之後的「亞洲心靈之光」的阿巴斯,在接受媒體訪問曾說道:「人類生存經驗中普遍的沮喪、失望與生活無力的感受是本片的創作思考來源。劇中老人所教導我們的是:生命是一種選擇,而非一種責任。人無法選擇他的性別、出生地、出生時間、以及出生的國家;惟一自己可完全掌握的事便是選擇何時與如何自殺。正如一位法國哲學家所言:如果沒有選擇自殺的可能性,我早已自殺了。但是,老人正想說的是,亦是我嘗試說的是:假如生命是一種選擇,那麼你可以選擇活下來。」《櫻桃的滋味》以逆向的方式入手,以尋死開始,闡述生命的可貴。

誰操生死
  一個打算自殺的前度軍人巴迪,將車開上了一條塵土飛揚的蜿蜒山路,他用一筆酬金,徵求一個人幫他做一件十分簡單的事情。他是個萬念俱灰、一心求死的人;他決定了當晚便要吞安眠藥自殺,他挖好了墳墓。基於塵歸塵土歸土的觀念,他要找一個人在他死後,幫忙他埋葬好屍體。

  他接載了一個年輕士兵,巴迪請求幫他收屍,士兵卻以為巴迪神智失常,奪車門落荒而逃。

  巴迪載了一個神學院的學生,再次說明了他的請求。神學生理性地勸解他自殺是罪,因生死操縱在神的手裡。巴迪認為神因不想人痛苦地活著,才賜人這種解決方法;並反問他如果自殺是罪,不快樂也是罪,因不快樂的人會傷害別人,那不是罪嗎?神學生只以同情的說話無力地回應。巴迪回答道:「我的痛苦你也許能了解並同情,但是你無法感同身受!」便悵然離去。

彼落始起
  一個老人上了車,他接受了這差事。一路上老人被問及他的生活:『三十年前我也曾打算上吊。一個黑夜我走到一棵櫻桃樹下,拋了一遍又一遍繩子,都拋不上去;於是我爬上樹,掛好繩子後,無意中我觸到柔軟的櫻桃,隨手採了一顆吃,很甜。我吃了一顆又一顆……不知不覺間日出了。』

  『我準備從樹上跳下來結束生命。就在我要往下跳的時候,一群小學生路過,見我在樹上。就要求我幫他們採櫻桃,他們叫我用力搖晃,於我拗不過只好在樹上又跳又搖,櫻桃紛紛從樹上掉下來;樹下也圍聚了愈來愈多小朋友,他們興奮地撿拾櫻桃吃;非常開心。經過一陣嘻鬧之後漸漸散去。

  我看著他們快樂地蹦蹦跳的背影,忽然我想死亡的感覺和渴望消失了。我採了一些櫻桃,慢慢走回家。仍是破舊的家,一樣的妻子和孩子;我們一起吃晚餐,我看著他們高高興興地分吃櫻桃,我忽然有一種新的體會和感動,我對自己說想,這樣的人生還可以吧!』

  老人下車後,巴迪若有所悟地凝視著山下城鎮與一輪落日的景色,在灰心沮喪中沉思,想到生死其實是一種選擇。

  當晚,巴迪回家如常地開門、開燈、轉身。關燈、關門。在漆黑中,驅車來到死亡樹下的洞前,在寂靜的漆黑中,他仰望星空;明日會如何?生命會在這裡結束?或從此時開始?

轉眼觀看
  老人在企圖自殺時,被神所造的美景、甜美的櫻桃滋味、以及助人的快樂轉移了,更因仰望神的眷顧,自己的痛苦得著釋放。他勸慰巴迪多睜眼觀看破曉的日出和萬紫千紅的晚霞,不要閉眼放棄生命。

  每個人心中也有一顆櫻桃樹,只是許多人沒有發現而已。當你熱心地把櫻桃樹用力搖晃,讓別人也能分享時,令別人快樂的同時自己也快樂起來。最神奇的是,你會發現櫻桃越長越多,並且味道更加香甜,象徵著生命的滋味一如櫻桃般美好。

  人要對世界開放與對神開放;在助人中越過自己的困境,有新的焦點,從而領略生命其實是可以全然不一樣。


作者為加拿大安大略省輔導及心理治療師協會會員,資深教牧輔導工作者,現任加拿大中文電台嘉賓主持

about 【戲語心鄉】專欄主要寫手:張吳國儀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