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123RF
放大的缺點
每個人帶著自己對婚姻的期望走入婚姻,而這期望是基於我們所求所想,會影響我們在婚姻中的態度、行為和感受。當我們審視婚姻時,應該用的是自己的鏡頭、是配偶的鏡頭,還是上帝的鏡頭?
一開始提到的那對爭吵的夫婦,結婚還不到一年。他們讀大學時相識,約會3年,然後結婚。婚後不久,妻子開始抱怨丈夫變了,她說:「結婚前,你會為我做事,像對公主一樣對我。我累了,你就抱著我。但現在,你甚至都不出門。我當然生你的氣。」丈夫說:「結婚前,妳不會對每件小事都生氣。但現在妳不滿意時,就生我的氣,不和我說話,我當然不想和妳出去。」
你會發現,當別人沒有滿足我們的期望時,我們會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我們的行為也會隨之改變。
有錢人在婚前都有婚前協議,因為他們不確定是否能在婚姻中生存下來,但誰會在步入婚姻殿堂時,想著有一天要離婚呢?即使是在當今離婚率這麼高的情況下,我想也沒有這樣的人。每個人都計畫和夢想著自己的家庭,很多時候,我們只想到快樂的事情、好的事情;很多時候,夢想和計畫,讓我們低估了負面的東西。
我們不僅從自我的視角期望婚姻,而且這些視角往往是扭曲的。我們先是低估婚姻的負面因素,進入了婚姻後,又放大配偶的缺點。
就像那對夫婦,兩人對婚姻的看法不一致。首先,兩人都希望對方服事自己;接著,可能婚前也會遇到讓自己覺得傷心的事情,但從來沒有當作一回事。當婚後看到消極的一面,卻放大對方的弱點,影響自己對他整個人的看法。
當家庭沒有按自己的意願發展時,人們會推卸責任。然而,如果對自己夠誠實,會發現我們之所以心煩意亂,很多時候其實是來自於夢想破碎──我們沒有得到期望的或想要的。
誰是罪魁禍首?
我做過很多婚姻輔導,但從來沒聽過有人說:「我的婚姻有問題,因為我有問題。」經常都是責怪對方:她花錢太多了、他沒有在家裡幫忙;或者經常責怪姻親:如果我的公婆沒有管太多,侵犯到我們的獨立空間,那麼我們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也經常責怪孩子:如果孩子能少一些問題,那麼我和我的配偶管教孩子時,就不會意見不合。
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從亞當和夏娃開始──我們不承認自己的問題,反而怪罪別人。
我之前的工作,必須對需要輔導治療的家庭做出評估。某些家庭因為激烈的衝突和嚴重的問題,保險公司需要專業人員評估後才能開始服務。我通常先見父母,再見孩子。
有一次我去到一個家庭,那位媽媽告訴我她孩子的一些行為。她說:「我的孩子很生氣,他和他爸爸吵了一架,然後打了起來。他總是在家裡亂扔東西,辱罵他的兄弟姊妹。」
當我評估時,我不只問現在發生什麼,還想知道過去怎樣,因為孩子現在的表現與過去家庭的變化有密切關係。當我問孩子的成長經歷時,那位媽媽停頓了一會兒,說她為自己的過去感到羞愧,她非常抑鬱地說:「一個母親怎麼會不記得孩子任何事情?但我不記得了。我對自己很生氣,我應該保護我的孩子,對他百般呵護,但我沒有。我真是個糟糕的母親。」
這位母親,成長過程中被自己的父親性侵,16歲時遇到現在的丈夫,決定離家和他在一起,但是過去仍然困擾著她。她18歲生了第一個孩子;當她懷第二個孩子時,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她來自一個虐待的家庭,沒有任何家庭關係可以依靠。她20歲時,必須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同時獨自接受癌症治療。當她25歲時,已經生了三個孩子,並且經歷很多人永遠不會經歷的事情。當她懷上第四個孩子時,她和丈夫一直吵架,她不能處理這些問題,所以她帶走所有孩子,離開了丈夫。她沒有地方可去,只好待在收容所,在那裡生下第四個孩子。
你能想像她的生活有多可怕嗎?你能想像她為什麼沮喪,為什麼不記得孩子怎麼長大的嗎?
她的丈夫後來找到了她,一年後,她回到他身邊。然後,她開始去教會,成了一個基督徒,她的丈夫也是如此。但是當我問到她的婚姻時,她說沒辦法完全相信丈夫。他工作時間長,他們很少說話,她不知道怎麼相信他。她也不知道怎樣修復家庭的關係,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她信仰上帝,但上帝離她如此遙遠,她的家庭徹底失敗,她為發生在她身上所有事向上帝發怒,她甚至不想去教會。
接著我和她的孩子談。他14歲,他說不是他的問題,而是因為他沒有好的家庭。哥哥總是責備他,和他爭論;姊姊不關心這個家,總是出去玩;媽媽一直在房間睡覺;爸爸工作很忙,憑什麼爸爸認為回家後就可以對他頤指氣使呢?「我們去教會簡直就是一個笑話。我們得假裝對彼此很好,我媽媽對人微笑,但當她在家時,她甚至不想和我在一起。我爸爸在教會時把手放在我肩上,但我們離開教會後他就不怎麼關心我了。」後來,他稍微改變了,他說:「好吧,我有一些問題,但主要不是我的問題。順便說一下,我討厭教會,為什麼我們在教會裡要假裝相處得很好呢?」
家庭的意義
兩個人結婚時,是一個新家庭的開始。這是真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價值觀、習慣和過去的經歷會給這個新家庭帶來多少壓力?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我們已經把不喜歡的東西帶進了新家庭。也許你的過去沒有上述這位女士那麼痛苦,但我們確實把過去都帶入了婚姻。
我想說明的是,每個家庭成員都有不同的經歷,我們正在相互影響。研究顯示,婚姻中的衝突越頻繁、越開放、越激烈、越有侵略性,孩子在衝突下越有可能做出攻擊性反應。
我不知道這個家庭的其他成員如何,但我對這個家庭有兩個看法。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這個家庭很艱難,而他們受了太多傷害。母親覺得這個家很糟糕,婚姻很糟糕,孩子不聽她的話,她的身體也不好。她的反應是抑鬱,大部分時間待在自己房間,要嘛讀小說,要嘛睡覺。兒子覺得,整個家庭都在掙扎,他只是對家人的問題做出反應,因為他很生氣。
當一個人在家庭中掙扎時,所有家庭成員都會陷入掙扎。這個女人的問題是從哪裡開始的呢?是因為她沒有花時間陪孩子玩?是因為她情緒低落,一直待在自己的房間才導致這些問題?是因為她丈夫的過錯,導致婚姻中長期的痛苦嗎?是這個孩子導致家庭的失和嗎?
在成為輔導員的早期,我就學會了避免使用「因為」這個詞。我怎麼能肯定是什麼引起了什麼?我不能,我不是上帝,我不能看穿人的思想。人是如此複雜,不可能歸結為一個答案。作為一個評估者,我可以對我面前的事情做總結,但我不能得出任何因果關係。我只能看到每個人的問題如何與另一個人的問題相互作用,在家庭中造成更多的干擾和爭吵。
這位母親聲稱她相信上帝,她多次談到上帝如何在幾年前找到她,然後丈夫去了教會,孩子們也都去教會。她談到一段她覺得和上帝很親近的時期,現在,他們仍然去教會,但上帝離他們很遠。
也許你的生活不像這個家庭那樣痛苦,也許你的婚姻從來沒有像這個女人一樣經歷波折,也許你的孩子都很好,但是我們需要想想:家庭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待續)
about 【家庭之歌】專欄主要寫手:蔡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