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芭比樂園裡有了「死」——談電影《芭比》

【作者:古墨移動我視界 2023.08.2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3.08.16


圖片來源/《芭比》官網


7月暑期檔,於全球上映的《芭比》(Barbie),引發了觀影熱潮。截至8月1日,《芭比》全球票房達到8.5億美元。導演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 ),成為了全球票房最高女導演。

熱映的《芭比》還成了文化事件。因《芭比》而爆紅的粉色,佔領了網路節目、搜索引擎和商店。

也有一些人抵制《芭比》,覺得這是一部推送女權主義電影。不過筆者認為,該電影並非洪水猛獸,反倒有不少值得思考之處。

忽然有了死亡意識

當年,芭比娃娃的唯一玩法,就是孩子們抱著芭比,扮演媽媽的角色。電影中,打破僵局的,是巨型芭比的出現。巨型芭比給了女孩們啟示:她們可以不再被母性和傳統女性的身份所限,可以走出家庭,活出另一片天。於是,女孩們紛紛砸爛手中的芭比。

電影中虛構了一個芭比樂園。

芭比樂園中,芭比們可以成為記者、醫生、律師,外交官、物理學家,甚至還可以成為總統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她們擁有美麗緊緻的皮膚,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她們掌握著樂園的控制權,而樂園中的男性角色「肯」(Kan)們,只是芭比生活的點綴。

少了芭比,肯們就沒有了存活的價值。就像海報宣傳中寫的一樣:「芭比無所不能,肯只是肯。」

有一天,芭比中的「刻板芭比」(Stereotypical Barbie,完美女孩典範,編註),忽然有了死亡意識。她出現了扁平足及橘皮組織等人類特徵。當她把死亡告訴其他正在勁歌熱舞的芭比時,她們感到震驚,彷彿觸到了禁忌一般,都勸她要拋棄這種想法。

刻板芭比一次次被死亡的念頭攫住,無法擺脫。她的眼眶裡開始有眼淚,她難以想像自己失去完美身材後的殘敗樣貌。

在芭比樂園與現實世界的裂縫被打開後,刻板芭比向古怪芭比(Weird Barbie)尋求幫助。她得知問題可能出在現實世界中與她有感應的葛洛莉亞(Gloria)身上。葛洛莉亞是製造芭比娃娃的美泰公司的職員,且深受現實社會的壓迫。

古怪芭比讓刻板芭比選擇:她可以留在芭比樂園,也可以到現實世界去,進行身份尋回之旅。於是,芭比與高斯林(Ryan Gosling,金球獎影帝)扮演的肯,一起通過傳送門,前往現實世界中的洛杉磯,尋找葛洛莉亞。

打破完美的童話

刻板芭比進入現實世界後,她的完美童話就打破了。她把自己介紹給一群中學女生,令她震驚的是,她遭到了女孩們的蔑視,而非感激。芭比的完美讓女孩們不舒服,因為芭比的完美,是正常人達不到的,只會激起女性的羞恥感和不安全感。其中一位女學生薩沙(葛洛莉亞的女兒)就說,芭比是「法西斯」,剝奪了女孩們的自由。

芭比娃娃是由美國玩具公司美泰兒製造的時尚娃娃。自1959年推出以來,芭比在玩具市場上佔據重要地位已經超過60年。芭比之所以被生產,是因為芭比生來完美,可以讓人類從不美好的現實中短暫逃離。因此,芭比沒有皺紋,沒有眼淚,有著正常人無法企及的身材……而如此完美的標準,也成了那群女中學生反感芭比的原因。她們甚至覺得,芭比讓女性地位倒退了幾十年。

有意思的是,芭比娃娃推出的年代,正是女性主義興起的高峰期。隨著科技的進步,女性在社會上能夠勝任的工作越來越多,女性也開始不願意再做家庭婦女,而是希望從家庭中掙脫出來、獨立。

女性主義者一直說,女性職業生涯最大的障礙,就是被孩子綁住了。女權運動從一開始就把性和母性分開。電影中,女孩們砸爛懷裡的芭比,以及樂園裡的芭比沒有「性器官」,都預示著女孩們擺脫母性的角色。

然而,穿著得體、身材苗條、事業成功的女性,是現實世界的普通女性的準確寫照嗎?這種充滿誘惑的觀念,往往與大多數職業女性的現實相去甚遠。難怪那群女學生,對此感到壓力很大。

作為芭比娃娃公司的職員葛洛莉亞,也對這種觀念充滿抱怨。芭比式的完美,和現實世界中作為女性的身份的脆弱,之間的緊張關係,成了這部電影的核心。葛洛莉亞道出了這種緊張關係:「我們必須時刻做到無可挑剔,可事與願違。我們又總是一錯再錯;你必須瘦,又不能太瘦;你不能說自己想瘦,你得說,你是為了健康,所以不得不逼著自己瘦。」

當肯的角色錯亂

電影中的男性角色肯,也值得探討。在進入現實世界後,肯發現,作為男性有明顯的優勢——不是被人使喚,而是被人羡慕。他發現,現實世界是父權統治的。他醉心於這種權力和尊重。

他回到芭比樂園,喚醒其他男性成員。於是,芭比樂園改天換地,成了肯王國。女性主導的世界,成了男性王國。

這看似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但並不符合聖經真理的教導。導演潔薇也許未明白:聖經中沒有任何地方要求女性服從於男性,也沒有說,男性要服從女性。而是說,丈夫要愛妻子,妻子要順服丈夫。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潔薇讀過天主教高中,對《聖經》並不陌生。她承認,她的創作與《創世記》的敘事有明顯的聯繫。只是,她顛倒了《創世記》中的敘述——芭比首先被創造出來,是有明確目的的。而男性身份的肯,後來被造出來,只是為了修飾芭比的故事。肯知道自己的位置——「幫助者」。

對夏娃一大誤解

《芭比》對《創世記》2章18節有一個誤解:夏娃僅僅是亞當的「幫助者」。在這種詮釋下,只有夏娃而沒有亞當是荒謬的,就像沒有芭比的肯是難以想像的。然而事實是,如果沒有夏娃,亞當永遠無法實現他的目標:治理世界。

《創世記》不是貶低夏娃,而是提升她。因為夏娃被造,是為了和亞當一起完成生養和治理這兩項使命。有女性主義把這兩項使命看為非此即彼:你要麼出去「工作」,要麼在家生養孩子。但事實是,女性是為兩者而生。神讓夏娃天生就有做這兩件事的能力,並促使她去做。

女性主義已經深深滲透到我們的文化意識中,所以我們認為,女性只有兩種選擇,A:充實的事業,B:妻子和母親。如果女性選擇A,那麼可能有一個快樂和滿足的生活:接受教育,追求夢想,賺很多錢,不被男人和孩子所束縛。如果選擇B,那麼很多人會認為,你浪費了你的教育,你的能力,你的機會……這些觀念,在我們的社會中根深蒂固。

不在於站在哪裡

電影的末了,刻板芭比的設計者露絲說,女性只想當媽媽也沒問題,或者既當媽媽又當總統。這算是導演頗為誠懇的自剖。

值得肯定的是,一個女人以家庭為導向,並不意味著,她永遠不會冒險走出家庭。聖經說,女人應該是家庭的守護者(參《多》2:4-5),這個「家」其實比「房子」的概念大。家是由人組成的,家人才是真正需要關注的。正因為如此,女性即使在社會上工作,也可以使家庭更強大,更榮耀上帝。

問題不在於女性站在哪裡,而在於她關注哪個方向。《箴言》第31章中「才德的婦人」是面向家庭的,她善於做生意,但生意是她的「家」的溢出物,而不是把家裡吸乾、讓家變得貧瘠荒涼。

筆者曾聽一個女性主義者說,女性要在人生中獲得真正的成就,必須犧牲家庭和孩子。這顯然誤解了女性的角色。

《芭比》電影裡呈現的男性和女性各自主導的世界,令很多觀眾感到不悅。把男性當成點綴的芭比樂園,並不是完美世界;擁有順從的芭比的肯王國,也充滿鬥爭色彩。男尊女卑,女尊男卑,顯然都不對。

死亡裡尋回身份

該電影表達了性別歧視這一具有挑戰性的現實,可惜卻沒有提供真正的解決方案。

無論是刻板芭比的死亡意識,還是現實世界中的掙扎和破碎,這些荒敗景觀都是人類世界的光景,它的垂死氣味來自最初的墮落。基督徒不難發現,這部電影是對墮落的一種重述。在《創世記》和《芭比》中,夏娃和刻板芭比,都失去了完美。

不妨對照一下《創世記》的記載:起初,人生活在一個叫伊甸的樂園,沒有罪,處於完美的狀態。然而有一天,人被引誘犯罪。本來完美的人犯了罪,才有了死亡。

死亡深深觸碰到了墮落後的脆弱生命。死亡的意識盤踞在人的內心,在那兒釀造隱秘的痛苦。它輾轉反側,破壞著人的平安。人不斷用假面掩飾自己,包括完美主義、父權制的假面。人用世上的權力建立安全感。

幸而,上帝並沒有拋棄我們,而是讓我們在罪和破敗中,看到祂救贖的恩典。對此,靈性作家哈拿•安德森(Hannah Anderson)的見解,很有參考價值。她在觀看《芭比》後寫道:

「成為聖潔,需要我們放棄塑膠式的存在方式,接納上帝賦予我們的人性,儘管它有缺陷。對基督徒來說,這個過程,以基督自己的道成肉身為根基,肯定了即使在一個被詛咒的死亡世界中,人類存在之美好。

「基督的死亡和復活,為我們提供了保障,在面對人的墮落時賜予饒恕與盼望。當我們接納生命中的不完美,承認這個充滿懷疑、罪惡和死亡的世界,我們就能夠對上帝對我們的愛充滿信心。最終,不是我們自身的錯誤讓我們變得完整,而是上帝通過救贖,拯救了我們。儘管上帝知道我們軟弱和悖逆,但祂呼召我們,在祂完全順服中找到安息。」
(註)

看似完美的刻板芭比,需要被接納。她說她沒做過總統,沒做過物理學家,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而肯,也只是芭比的附庸點綴。芭比和肯,都需要被接納、被肯定。芭比和肯所需要的,其實是基督信仰——所有的人都在耶穌基督裡,找到自己的身份、價值和人生目的。

在耶穌基督裡,男人和女人不會互相貶損和控制,而是一同完成上帝賦予的使命。

尾語

電影中的刻板芭比,和她的創造者露絲之間的手觸摸,是導演刻意為之。這個靈感,來自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大教堂的穹頂畫《創造亞當》。當上帝觸摸亞當,賜給他生命氣息時,他才有了真正的生命。

這也提醒我們:上帝創造了我們。當我們知道祂造我們的目的時,我們的生命才會處於最佳狀態。男人和女人已經被造物主分配了角色,我們要做的是,遵從祂的旨意,完成祂交給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使命,進入祂的國。






資料來源: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23/july-web-only/barbie-movie-sexism-feminism-patriarchy-east-of-eden.html

作者是大陸傳道人,畢業於音樂學專業。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