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閱讀了比較輕鬆的書籍,小屋的故事是描述麥肯在經歷過巨慟之後,在三年半後的一封署名「老爹」的信開始了序幕,也進入一場與神面對面的內心的醫治過程。
看完書以後看了一些書評,呈現了兩種極端的評論,一種是對於書中的感受感同身受,而學著敞開心來面對事物,另一種則是排斥的宗教心態,畢竟書中的框架是建構在基督信仰中,呈現出與神交流的對話過程,從中也凸顯了三位一體的位格,這樣的內容對於非基督信仰的讀者而言,就容易變得生硬與不解,如果從小說的觀點來看,沒有甚麼是不可能發生,重點在於是否願意去感受書中的含義。
對於麥肯週末的經歷,會是很多基督徒也想要親身經歷,畢竟從聖經中所接觸的信仰,外在不明確的感受,都沒有直接接觸的感受強烈,如果能與老爹、耶穌、沙瑞玉相處的時刻,這會讓我們感受到更真實,更能讓我們能清楚經歷到神的同在,但我相信神會使用各種的方式,讓我們能更認識他,我不喜歡限制神的作為,也不喜歡一定要追求某種體驗,而是去感受神所預備最美好的方式。
從閱讀小屋之後,讓我省思了自己對信仰的態度與感受,到底我們所追求的是宗教的儀式,還是與神建立更真實的關係,在閱讀本書的時刻,網路上依然是爭論著加爾文神學的對與錯,我們用神學想要去描述出神的完整,然而拿有限的知識去描述無限的可能,那也只是一種瞎子摸象的行為,有限不可能去描述無限的完整性,但是我們卻又可以透過不同的有限去認識更多的無限。
神學並不是代表完整的一切,高舉任何一派神學都是具有一定偏差的風險,而從書中讓我強烈的感受到,我們的信仰是建立在與神的直接關係中,不是透過神學、不是透過牧者,而只是單存的透過神自己本身,神的啟示的聖經、神的愛子耶穌的擺上、聖靈保惠師的引領,依靠的神勝過罪惡,更因著依靠的神,活出神所賜的美好榜樣。
當接觸越多的神學論點之後,回到信仰中往往就帶著許多的偏見,喪失對神單純的信靠,而用神學去評斷這是否合乎神的旨意,真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高舉自己,把自己當作神的位階在評判許多的事物,到頭來自己反而離神最遙遠的景況,甚至會直接批判神的各項作為,這真是讓人感覺到愚昧。
回到書中的劇情中,麥肯的週末的經歷,從自我的限制到接納與敞開,從深沉的抓住巨慟到學會放開,從怨恨到饒恕,這樣的過程也是我們經常需要學習,很多時候不是別人加貼我們什麼痛苦,而是自己不願意放手,沉溺在這種痛苦之中的循環裡,當麥肯一切劇痛解脫之後,老爹問了他一個關鍵的問題:「你知道,我們特別喜歡你。但現在你要做個選擇。你可以留下來,待在我們身邊,繼續成長學習;也可以回到另一個家,回到小娜、孩子和朋友身邊。」
這是一個很難的選擇題,如果是我會做怎樣的決定?我想選擇留下來,但是如果我知道還有人需要我的幫助,那我會選擇離開;其實人活著並不是全然為了自己,而是要幫助別人成全別人,在信仰的道路中也是如此,雖然渴望著能與神有更美好的關係,但是更渴望身邊的人,能更真誠的認識這位愛我們的神,而不是處於教條處於神學,最後落入自我控告的局面。
留下這短經文相互提醒;
約翰一書四章 16 節
神愛我們的心,我們也知道也信。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
書名:小屋 (The Shack)
作者:威廉.保羅.楊 (Wm Paul Young)
譯者:陳敬旻
出版:寂寞
歡迎參觀作者的部落格:布雷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