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世界中的盼望--- 讀<小屋>(一)

【作者:張大虹信望愛閱讀 2013.04.07


上帝要我們透過何種「閱讀」來讓我們認識祂、相信祂、敬拜祂呢?

當初看了《小屋》(The Shack)中譯本,囫圇吞棗地,除了他的「跳通」,也沒有感受太多。後來家中小朋友在義賣會中帶回原文本,我就討戰自己,看可否讀完全本。因為語言文字,讓我放慢了閱讀速度,同時要推敲文理,於是感受到了小屋的力道。這是一本作者自我醫治的小說,透過情節思考,作者幼時的傷害毀滅的記憶,得以重新建構思考。

我不明瞭作者受到何種致命性打擊,只是從書背作者介紹的地方看到他是加拿大人,幼時隨父母在新幾內亞宣教,那時遭到喪失親人之痛,詳情沒寫。「宣教」不是上帝的旨意嗎?為什麼服事上帝還面臨死亡?作者要尋到許多根本問題:真有神嗎?這位神是怎樣的神?神掌管善惡嗎?無罪的人(義人)為何遭害?神真的愛世人,特別是信他的人嗎?等等,作者威廉.保羅.楊以這本書作為詢問的呈案,要尋得內心的答案。正如沃弗所著《記憶的力量》,要在小說主角的經歷中,找到正確的記憶和信仰的連結。

將《小屋》與《約伯記》做個類比,應該是很恰當的。文本架構在這兩本書中可看到平行:

幸福的人生。
突然的驚駭。
刻骨的傷痛。
向上帝大哉問的辯論。
上帝最終回答。


是不是威廉寫小屋時,也將約伯記視為一部小說而可被讀者親近,不將之視為「聖書」奉之額頂。閱讀約伯記和閱讀小屋,是同等的心靈體驗,而不是真理聖言的區別。英國神學人作家絲帕克 (Muriel Spark)曾嘗試註釋約伯記,但怎麼研讀註解都不滿意,最後終於發現,唯有透過書寫《最後的答案》這本小說,她完成了滿一的約伯記註釋。

閱讀這兩本書,和作者威廉一起經歷憂傷苦難,一起尋求受傷安慰的答案。這樣看來,將約伯記視為小說,並不減損這卷書的神聖,因透過載體(文學)去認識神,這載體就有他的神聖功效性,不因他是約伯記或小屋。上帝要我們透過何種「閱讀」來讓我們認識祂、相信祂、敬拜祂呢?

全國各地基督教書房一覽表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