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經常使用網路的朋友應該或多或少都有過(或至少看過)這種經驗,特別是在bbs上,經常會有兩個人或兩造陣營打起筆仗。這些筆仗有些說真的還挺有深度與價值性的,如果讀者順著兩方甚至多方人馬的思考邏輯一路走下來,真的可以澄清不少似是而非的觀點。但我也看過不少筆仗到後來其實是兩方人在對罵,一方罵另一方人身攻擊,另一方則可能回應說「多回去念點書再來狂吠」;或是說某一方在沒有完全理解原作者撰寫該文的用意與目的時,就貼出一堆批評的話,因而引發原作者的不滿。
最近我在網路上又看到一篇聲援某性別研究教授的文章。每次看到這類的文章,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閱讀那些聲援文章,去弄清楚那些大聲疾呼去聲援某人或某事的人,究竟他們的理由是否具有合理性?此外,另一項令我感到興趣的,就是想要瞭解那些以實際行動前往聲援,或拒絕給予支持的人,他們是否清楚自己之所以支持或反對的原因?與以往我所見的留言版相類似地,兩方人馬吵了起來!爭執的焦點好像不是「聲援或反對的訴求」,而是彼此責罵對方在沒看懂各自論點的情況下,就妄下斷語,甚至做人身攻擊!
事實上,人類在認識外在環境的過程中本來就會以既有認知基模去解讀外在的訊息,這是很正常,甚至可以說是不得不的現象。例如,如果我們沒有色彩的認知基模,就沒辦法將外在的各種光譜具體化成各種色彩語言;如果我們沒有中文的語言結構基模,就無法聽得懂華語。但過度依賴認知習慣或基模的結果,將使得我們在閱讀或聆聽他人的意見時,一味地固著自己的期待去尋找文章或話語中符合自己的期待的內容。如果對方沒有處理到自己有興趣的內容,或解答自己有興趣的問題,就覺得該篇文章或那一場對話「沒有內容」或「沒搔到養處」。
我自己以前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就是這樣。常常會戴上某附眼鏡,或是以某個我覺得比較喜愛的老師的觀點去評斷某一篇文章。但是有一天有個老師跟我說:當你批評某天文章的時候,是不是從作者撰寫該篇文章的初衷來評量?固然你評斷的內容也不是什麼錯,但是如果作者撰寫該文的主要用意根本就不是處理你所關心的問題,而是希望探討其他議題時,你的評斷就會顯得沒有意義,這就好像某個補習班是在教授英文,但是你卻用數學的指標來看他們教導有沒有成效,這類的評斷不但不公允,而且好像雞同鴨講一般不會有交集。
就像在認識信仰的過程裡裡,有些人讀聖經是用自己的習慣、文化去閱讀,而不是從猶太人的歷史社會背景去詮釋聖經作者撰寫這些經文背後的精神,所以常會有誤解作者真正用意的情況發生。或是有些人批評基督教或基督徒過於保守,每當聽到這類的批評時,我那種特殊的興趣就會冒出來,我會想要聽聽:他為什麼認為基督教很保守?如果基督教真的是保守的,對人類生活是好還是壞?如果這種保守的結果將為人類帶來不幸,批評者能不能提出更好的生活方式,而這種新的生活方式是既能避免基督教的缺失,又能實現達到他預期的理想而沒有後遺症?
舉個例子吧,有些人很喜歡批評保守主義者只造福某些利益份子,而犧牲了多數人的利益。我們先假定這樣的說法成立,但我忍不住想問:保守主義者之所以提出這樣的主張,是不是也是想捍衛某些他們認為人類或社會所不可或缺的東西?但因為任何政策或理論總有缺陷,因此導致一些人可能在這樣的主張中受害?現在如果批評保守主義的人能同時留住保守主義者所珍視的東西,同時又能規避保守主義的傷害,相信聰明的人一定都會接受這樣的高見,不是嗎?但問題就在於批評者往往只知道指責保守主義的缺失,而又提不出更好的替代措施,最糟糕的是,那些批評者甚至連保守主義者所珍視的東西都保留不住。
因此,期盼現代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在批評別人之前,都應該仔細閱讀、聆聽對方的聲音,弄清楚對方提出某種主張或採取某些行動的初衷何在,並且抱持一顆「同理心」而不是「虛榮心」去給予對方建議。相信在這種情況下,不但惡質的衝突對立可以減少很多,也才真的可以發揮集思廣益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相反地,如果動不動就扣對方帽子,或用一些看似具有批判性,但實質上卻連使用者都搞不清楚那些用語真實意義的話語來謾罵對方,結果只會把生活搞得更烏煙瘴氣罷了!
◎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