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取行動才能累積人生智慧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20.01.02


我經常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也有學生或聽眾因為這些故事得到一些力量;感受到自己的經驗能引發共鳴,是令人開心的事。但在此同時,我心中也經常會出現一個隱而未發的憂慮。

就像德國詩人R. M. Rilke,曾經收到一位徬徨年輕人的來信,剛開始他毫不吝嗇地花費很長的時間回覆他;信中有鼓勵、批評,也有生命故事的分享。只是通信一段時間後,Rilke覺察到這位年輕人太崇拜他了,以至於開始將Rilke得來不易的人生智慧,取代他自己尋求人生智慧的基本功夫;換言之,年輕人直接拿Rilke的人生經驗,來取代他失敗中學習的歷程。

於是Rilke寫了一封重要的信給他,底下是這封信的片段,看完後,令我感動萬分:

「我還有一件非說不可的事:不要以為眼前這個試圖安慰你的人,一向無憂無慮地活在那時而帶來你喜悅的純淨話語中。他的生活有好多問題和悲哀,遠比不上你的生活。若非如此,他也絕不可能找到那些話語啊!」

顯然,Rilke希望這個年輕人能勇於探索自己的人生智慧,而非套用他的生命模式。因為即使我們看到某些人的某段人生故事真的很值得自己借鏡,也是他們過去勇敢地走過「比我們更加不堪、更難以承擔的人生苦難」,才能體悟出就我們沒有想過的人生智慧。換言之,他們沒過得比我們好!
  也因為這樣,我除了要向願意聆聽我說故事的朋友致謝,更期待你們也可以嘗試尋找面對自身苦難的方法。因為,真正能被你們帶在身上的人生智慧與生命力量,必然是從自己歷經苦難所「長出來」的能耐,而不是對周遭他人的完美主義投射!

但為什麼多數人不願意「採取行動」面對自己人生的挑戰呢?因為採取行動是一種具高度不確定的人生探險歷程,因為我們不僅得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差異碰撞,產生各種意料之外的諸般後果,甚至可能在失敗中飽受沮喪和挫敗感。

更令人焦慮的是,我們必須將最真實的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旁人無情的審視下;但最可怕的還是,要我們接受這個不完美的自己。

想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就決定撤銷行動,按部就班地依照機械化的習慣或社會預期指令生活著。因為,按兵不動,別人就看不到自己的弱點,自己也不用承認某些不足之處;但也因為這樣,任何的學習、成長也就很難產生!

所以,當我們決定「採取行動」的時候,表面上是我們對周遭的人事物做了一些事;但內部最深層的,卻是對自己做出這個重大決定:我願意相信自己和身旁的人,勇敢將自己交託出來,並且接受最真實的自己!

參考資料:

Palmer, P. J.(2013)。行動靈修學:工作、創造、關懷的生命操練,張玫珊(譯)。台北市:校園。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