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慟有時

【作者:喬‧霍蘭德(Joe Holland)神學 2024.08.18



《耶穌哭了》(Jesus Wept),詹姆士·迪索(James Tissot)(圖片來源/Brooklyn Museum


■編者註:這是《桌邊談》雜誌:失望中的盼望系列的第三章

我深知你可能會在深感悲痛的時候讀到這篇文章。當然,你也可能只是對悲傷的主題有興趣而已,或者你可能是有特定身分的人,經常需要幫助處在悲傷與難過中的人,例如長老、輔導員或是教會會友。但有些人可能是在深感悲痛的時候讀到這篇文章的。我在一開頭要說的是,我知道在墓園裡教導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在墓園裡,比起寫在書面上的言詞,眼淚是更好的陪伴者。悲傷的讀者啊,我想要在開頭這邊說:「我很遺憾。我們一起在悲傷的時刻聚集在聖經旁邊,並讓主張開雙臂擁抱我們,讓我們聽祂邀請我們來做祂百姓做過、也將持續做的事(會一直持續到沒有眼淚的那一天)——也就是哀慟、痛哭和哀傷。

沒有節制的悲傷?

我必須從一個看似奇怪的地方開頭,蓋因悲傷在這個時代是非常被人誤解的。哀傷,雖然很常發生,卻被認為是一種持續性的、沒有節制的、情感上的發洩,是難以遏止之黑暗與悲傷的開始。這就像是一個人想要用拳頭打一面石牆;一般情況下,這個人為了自己的拳頭和這面牆的緣故,並不會想要這麼做,但是在被怒氣沖昏頭的時候,卻非常想要讓這兩者都受損。人們常以為哀慟與憤怒在這方面是同樣的:都會讓人失控,讓人粗心大意,讓人的生命被從來不想見到且一直致力避免的事情危及。

但是聖經說的哀慟並不是沒有節制的難過或情感。保羅在帖撒羅尼迦書信中這樣輔導悲傷的基督徒,說:

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帖前四13-14)

保羅在這裡給悲傷定下限制,提供教義來引導他們的哀慟。他在墓園裡糾正人、教導人。對上帝的應許有盼望、有穩固且超自然信心的人,在以合乎聖經的方式哀慟的時候,會與沒有盼望之人的哀慟不同。同樣的模式也出現在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第二封信中,他在該信對照了兩種對於罪的憂傷,說:「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林後七10)聖經中許許多多有關哀傷的詩篇和書卷都顯示藝術上的明確性和神學上的深度,這表示說這些內容並不是在沒有節制的情緒發洩或某種悲傷意識中寫成的。合乎聖經的悲傷,並不是沒有節制的悲傷,而是明確的、有計畫的、並且是受聖經管理的。

現在我們雖然在墓園裡哀哭,但將來耶穌回來時我們將歡喜雀躍。


悲傷的真相

在現代人聽來或許會感到很矛盾,但其實,「情感」如同理性的陳述,都同樣有對錯之分。請注意,我所謂的對錯之分指的是正確性,而不是正當性。我們的情感有正當性,是因為我們身為可以經歷到深層感覺的(同時也是有限且墮落的)受造物。一個沒有情感的人,是非常奇怪的異類。有人可能對某個複雜的情況感到一種合乎正當性的情感,而時間久了之後,這個情感又變成了另一種不同的情感。舉例來說,當你身邊有個人很年輕就死了,你可能會因他英年早逝而感到憤憤不平,但隨著時間過去,原本憤憤不平的感覺最後可能會轉變成感恩,感恩上帝讓你擁有跟這個人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憤憤不平的情感和感恩的情感都同樣是正當的,雖然終極而言,當你面對一位把萬事都處理得當、且不欠人生命、也不將人的生命過度延長的上帝時,「感恩」才是比較恰當的回應。總之,正當性與正確性是不同的兩回事。我們天生就會有情感,而且這樣的情感是即時且經常會有的。但是,在時間過去、真相顯明之後,我們會發現有些特定的情感之所以會產生,完全是因為我們受到了誤導,而且這樣的情感完全是不合宜或錯誤的。

說了這些,我要再次提到我剛才說過的:情感也是有對錯之分的。我們可以稱某一個情感是錯誤的。保羅教導羅馬的基督徒「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十二15)。如果所有的情感都沒有對錯之分的話,那這個教導就會顯得很奇怪,而且也會變成是不道德的。但我們當中有多少人知道,當別人因著升遷、得到我們嚮往的職位而慶祝的時候,我們其實會被誘惑去感到悲傷?我們當中有多少人知道,當我們私底下(或甚至有點公開)討厭的人遭遇不幸的時候,我們其實會被誘惑去感到歡喜?

對於這點,我們必須補充這最後一點:我們都是會給事情賦予意義的受造物。我們並不會只是單純地看著事情發生。我們會給事情賦予意義,會把生命中遇到的事情歸類到好或不好、公義或邪惡、美妙或醜陋、罪孽或聖潔的類別裡。而真理的上帝呼召我們作宣講祂真理的百姓,也賜了情感給我們,要我們正確地把這些情感賦予到我們生活中所經歷到的各種事情上。用更精準、更聚焦的方式來講這個主題,就是說悲傷並不只是一個正當的情感,同時也應當是個正確[或譯:合乎真理]的情感,也就是說我們應當照著聖經的教導將悲傷這個情感用在真正該用的事情上。悲傷,就跟教義的論述一樣,有非常明確的對錯之分。

不要忽略這件事:合乎聖經的悲傷與哀慟,跟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所說的悲傷與哀慟相比,顯得十分罕見。合乎聖經的悲傷,並不是沒有節制地發洩難過的情感,悲傷並不是凌亂且無法理解的。正如情感的表達有對錯之分,同樣地,悲傷也不只代表我們可以合理地流淚。悲傷是上帝賜給祂百姓的禮物,就像撒在地上用來指路的麵包屑一樣,引導上帝的百姓走向喜樂的筵席。

我們悲傷的救主

要檢視基督教的悲傷,最佳的方式就是觀察基督的悲傷;祂是偉大且完美的人,祂表達出深刻且總是真實又敬虔的情感。在拉撒路的死與復活這個事件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頗具教育意義的例子,這例子指出耶穌在何時何地表達出祂最深層的情感。

這個記載可以分成三個部分:耶穌跟門徒在一起的時候得知拉撒路死了、祂後來跟拉撒路的姐妹對話、以及祂施行神蹟使墓穴中的拉撒路復活。和我們所想的相反,耶穌選擇在墳墓前流露祂最深層的悲傷與哀慟,而不是在一開始聽聞拉撒路過世的時候,也不是在祂跟拉撒路的家屬待在一起的時候。祂的悲傷與哀慟——「心裡悲歎,又甚憂愁」(約十一33)、「耶穌哭了」(35)、「又心裡悲歎」(38)——發生在這個記載的第二和第三部分之間,是在祂跟馬利亞與馬大對話之後的,而這樣的悲傷與哀慟也代表著一個序章和前奏,預示著祂在拉撒路的墳墓前即將與死亡展開的戰鬥,也預示著祂必定會贏得的勝利。


華菲德在其著作《主的情感與生命》(The Emotional Life of Our Lord)中指出,耶穌的悲傷並不是哭得唏哩嘩啦的那種悲傷;相反地,希臘文經文所揭示的是,耶穌以眼淚來流露很有節制且真實的哀傷、哀痛與悲傷,尤其是對死亡本身所懷的憤怒。

但是那令祂撕心裂肺、無法壓抑的情感,就是義怒。然而,祂就連這樣的憤怒,也是非常節制的……約翰讓我們了解,我們的主在表達憤怒的時候,是很有節制的:祂表達出來的憤怒遠遠不及祂實際上的憤怒……馬利亞和她的同伴所表現出來的憂傷使耶穌感到憤怒,因為這使祂清楚地意識到死亡的邪惡、不自然和「暴政」(正如加爾文針對38節說)……祂憤怒的對象是死亡,以及那在死亡背後、掌控死亡權勢的惡者,也就是祂來到世上要摧毀的那位……因此,拉撒路的復活就不是一個單獨的神蹟了,而是——正如在這整段記載中所呈現的那樣(尤其是對照24-26節)——一個決定性的實例和耶穌戰勝死亡與地獄的公開象徵。

華菲德用這樣生動的方式所要描述的,就是合乎聖經的悲傷與哀慟;耶穌在祂朋友的墳墓前這樣的悲傷與哀慟是刻意有所節制與流露的。彌賽亞這般對於死亡展現的情感是合宜的且合乎聖經的,不是屈服於死亡,也不是假裝出來的,而是充滿悲傷的憤怒之淚;這就是罪、死亡和魔鬼的征服者在對地獄之門展開必勝且猛烈的攻擊時展現出來的情感。身為耶穌的跟隨者,我們也要跟祂一樣,對罪、死亡和撒旦的作為表達這種清楚且意義深遠的悲傷。

合乎聖經的悲傷,是與義怒、義憤混在一起的悲傷與哀慟。我們的教義告訴我們耶穌的國度已經開始、但尚未完全;現在我們依然會因為聖徒的死而流淚,但到了那天就不再如此了(啟二十一4)——當這些合乎真理的教義被教導的時候,悲傷與哀慟就會呼應這些教義,讓心智與情感結合,賦予君王耶穌與罪、死亡和魔鬼戰鬥持續贏得的勝利情感上的意義。現在我們雖然在墓園裡哀哭,但將來耶穌回來時我們將歡喜雀躍。哀哭與歡喜都有各自的順序:先是哀哭,然後才是歡笑;先是墳墓,然後才是復活。




本文最初發表於《桌邊談》雜誌。

喬‧霍蘭德(Joe Holland)牧師是弗吉尼亞州里奇蒙格裡姆克神學院(Grimké Seminary)的編輯主任,也是美國長老教會的教導長老。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