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從何而來呢?就是從人與人相處而來。
一度,我覺得自己應當離開所在的教會,為的是遠離紛爭,更為的是自己沒把角色扮演好,造成各方困擾。雖然知道,沒有完美的教會,沒有必然的制度,但,搞砸了總該有個態度吧?!我也可以死鴨子嘴硬,不承認自己的缺失;即使有也微不足道。然而,一個自願加入的團體,也不用硬撐要面子的混下去吧?!多層面想想:走,或不走,是問題的所在。當然,逃避只會加重問題,離開於事無補,那麼怎生是好?前不久看到唐慕華寫的《Truly The Community》,正是我所需要研讀的書籍,只因中譯本尚未出來,就先看原文的吧!
說白了,唐墓華就是在說:什麼是真正的教會?另外一個方向的講法是:我應該發現要用什麼樣的心靈才能進入(成為)一個正常的教會。乍看之下,心中很高興,說: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料,唐女士揭櫫了本書的主軸:喜樂。喜樂從何而來呢?就是從人與人相處而來。唐慕華引用Jacques Ellul 有關現代科技帶來道德沉淪的相關著作,說明人的疏離現象造成團體不易結合;只有在教會,透過神的連結,才能使我們在一起成為團體,而在其中就有喜樂。我想到詩篇一一三,正是這光景的寫照。
《Truly The Community》以喜樂為經,以羅馬書十二章做緯。這是一本羅馬書單章的註釋書,唐慕華將羅馬書十二章解釋成為「作為真正教會的生態 ── 喜樂的所在」。這一章經文從頭到尾都在幫助基督徒聚集成為真正屬神的教會。她是逐句逐節的解釋,毫不含糊。
基督信仰團體,與一般團體的共同性,是由同質的人組合起來,有共同的目標。其所以特別,是在於那超然的造物主作為團體的領導中心,而不是以一個有才能的超人作為中心。唐慕華用羅馬書十二章前兩節,說到基督徒在教會中的付出與連結;這種付出與連結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向上帝,一個是向教會聖徒。什麼是「身體」?什麼是「獻上」?什麼是「活祭」?什麼是「世界」?什麼是「上帝的旨意」?唐慕華說,敬拜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包括主日崇拜,將自己的態度、言語、感情、行為,都交出主權給上帝,就像一個被獻的牲祭,沒有自己,只有耶穌。當我們獻上自己時,必須是一種犧牲。犧牲時間、金錢、喜好、甚至自己懼怕,來經歷上帝的開路。
如果沒有活祭的信徒團體,教會只是俱樂部。唐慕華說:自私和權力的慾望,會摧毀信徒之間的連結,進而奪去弟兄和睦同居的喜樂。證之以我自己的光景,真是絲毫未差。在神的面前應有滿足的喜樂,在神的右邊會有永遠的福樂;沒有神做介面作平台,教會不過是獅子會扶輪社。然而,捨己的功課,何其難學!半百年紀,有時與孩子的脾氣所去無幾,為的是什麼?與人的連結似乎比與神的連結更難。在神面前可本像呈現,在人的面前卻要顧顏面,似乎是本末倒置,以為人可欺哄嗎?唐慕華寫到:「因為基督徒沒有獻上自己當做活祭,造成教會分裂,失去上帝的見證。……要知道因為耶穌赦罪的愛讓我們的團體成聖,……我們喜樂,是因為知道我們所做的已經被上帝接納。」
如何知道上帝的工作?如何做到彼此連結?就是要更新轉變我們對真理的認知領受。「心意更新變化」不但是個人的學習,也是團體的學習。唐慕華說:「我們若忘了神的愛,我們便失去改變的力量……沒有人能充分實現自我,但透過團體的更新變化,讓團體有前進力量,個人在其中就可得到自由的喜樂。教會團體並不是用規則限制基督徒,而是要基督徒透過經歷神的話,互相在神的自由真理中,將不同的體驗結合在一起,共同有成長的喜樂。」
最近也看到一本盧雲講記憶治療及靈程指引的書,感到我們不是要快速的有利潤(人數)的來經營成長的教會公司;而是給一棵芥菜種樹有長大成熟的時空。忍耐與磨合,固然難受,但走出了神的心意,卻是無指望的世俗及火湖。 本書其他餘下的經文闡釋,都是講到教會中德行及恩賜的操練。這些操練,不但是自己得救的功夫,也是基督信仰團體見證神國的呈現。有如箴言的方式,這些真理都是一句句,一段段的。比如講到治理的當專心治理,就導出教會牧養領導運作的模式:牧靈領袖專心牧養,行政管理有恩賜者,專心行政管理;這符合使徒分飯食執事的運作,傳道和行政各按恩賜分工牧養管理教會。另外,熱心常服事主的定義要清楚,否則就是服事自己。誰是我們的主呢?唐慕華認為:我們怎麼選擇,決定了我們生活的重心。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要選擇自己所為為何。為自己,還是為了神?選擇神,就是服事神 (並非作「教會的事」);選擇自己,即使是做了許多「教會服事事工」,但都不算服事主。這些點,都提醒我更正過去的錯誤觀念,讓我更認識教會生活的意義。
透過閱讀《Truly The Community》,除去了一些我心中的困惑及難過,更讓我學習喜樂的操練。《海角七號》中勞馬說:「彈吉他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啊!」我希望自己說「到教會應該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