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我吗?――耶稣为何三问彼得爱不爱他?

【作者:Monica Augustine Chen永恒的答问 2021.07.25



图片提供/123RF


耶稣复活后,在加利利的提比哩亚海边(即加利利海,因靠近大城提比哩亚得名)向彼得、多马、拿但业、西庇太的两个儿子(雅各与约翰)与两个未提及名字的门徒等七人显现;耶稣并在岸边烤鱼,为辛苦一夜的门徒预备了早餐。

早餐后,耶稣向彼得三次提问:「你爱我吗?」这让不少人感到困惑:耶稣不是全知的吗?彼得爱不爱他?对他的爱有多深?耶稣不是一清二楚吗?果真如此,又何须多此三问?

对相爱的恋人来说,询问对方:「你爱我吗?」有时是出于不确定感或不安全感。一如范逸臣的〈你爱我吗〉歌词写道:「你爱我吗?你给我的温柔是寂寞吗?」、「你爱我吗?你这样问过自己吗?你爱我吗?你给我的拥抱是习惯吗?你爱我吗?你的心里还是唯一吗?」

但在主耶稣神性的无所不知下没有不知道或不确定,也不必如恋人因摸不透对方「到底爱不爱我」而焦虑不安。这句「你爱我吗?」就不是为了使耶稣从「不知」变「知道」,而是为了彼得自己。

在进一步分析前,先要澄清这段经文常见的一种解释。由于耶稣头两次问彼得「你爱我吗?」所用「爱」这字的动词都是agapaó;彼得的回答则始终都是phileó。直到耶稣第三次提问时,才改用phileó,彼得则依然使用phileó。有人就宣称:耶稣所用的agapaó是「意志上坚决的爱」,彼得所用的phileó是「感情上的爱」,「前者在爱的层次上比后者高」[1]。

又有人说耶稣用的agapaó「是指一种源自道德上的好意,是出于尊重、责任和原则,而不是被诱惑或吸引所致的情感」,彼得所用的phileó则是「指一种自然而然产生的,感觉重于理智的感情」[2]。

然而,「这两个表达『爱』的希腊字,在大部分的上下文中,皆是可以交替使用的」[3]。约翰福音就交替使用这两个动词:如「耶稣所爱(phileó)的那个门徒」(约二十2)用了phileó,「有一个门徒是耶稣所爱(agapaó)的」(约十三23)用的却是agapaó。若真有意义上的区别,为何指涉同一个人时,约翰福音却用了不同的字?

agapaó可能也不是如有人所主张的「比较神圣」,「底马贪爱(agapaó)现今的世界」(提后四10)所用的就是agapaó,且所接的受词就不是好的事物。

agapaó这动词自主前四世纪开始占优势成为「爱」的标准动词,原因之一是因为phileó在某些上下文具有「亲吻」的意思,而不是因为agapaó特别神圣[4]。

如果phileó真的是比较低下的爱,则耶稣在说「父爱(phileó)子」(约五20)时就不该用phileó这字;也不该说「父自己爱(phileó)你们」(约十六27);马大与马利亚差人去求耶稣医治重病将死的拉撒路时,也不该说「你所爱(phileó)的人病了」(约十一36);保罗也不该说「若有人不爱(phileó)主,这人可诅可咒」(林前十六22)。

所以,现今学者的主流意见是:phileó与agapaó这两个词是「同义词」[5],不必刻意加以区分。也有人提醒:「假如耶稣用亚兰语向彼得说话,那么在用词上根本就没有分别。」[6]

且若 phileó的「爱」真的比agapaó低下,则耶稣第三次提问改用phileó就难以自圆其说了。有人就指出:「我们从未在圣经中看到耶稣会因迁就人的软弱而降低自己的标准。」[7]

因此,耶稣三问彼得「你爱我吗?」的重点,不在希腊文「爱」字意义有无不同,而在这一连「三问」要彼得回答的不只是他情感上是否爱耶稣,还让彼得透过回答再次坚定自己爱耶稣的意志。

换言之,耶稣不是不知道彼得爱他的心意与感情,但藉着亲口说出「你知道我爱你」(约二一15-17),要彼得在其他几位门徒见证下公开表白且再次坚定他爱主的心志。

「三次」的重复也「反映出近东习俗,即在证人面前三次重申一件事,旨在表述庄严的义务」,「这实际就成了彼得、门徒以及我们众人应尽的圣约义务」[8]。

所以耶稣的三问,不是他不知,而是要彼得「省察」他的「爱主之心」[9]。且耶稣问的虽是彼得,又何尝不是问在场其他六位门徒,乃至于其他所有基督徒:是否真的爱他?是否愿意为「你知道我爱你」这句话负起责任?

耶稣的第一问这句「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约二一15)也涉及了爱的深度。这句话可以有三种可能性:「一、你爱我比这些东西更深吗?二、你爱我比这些人更深吗?;三,你爱我比这些人爱我更深吗?」[10]

由于打鱼只是等候耶稣时「暂时维持生计或打发时间」[11],此一可能性最低。因此,我们或可把耶稣的提问理解为挑战我们是否爱主比「其他的人或世上任何的事物更深」[12]。

前几天看到一则小故事,一个父亲提到自己孩子还小时,曾把一枝笔、一张纸钞与一个玩具放在孩子面前,用意大概类似小孩满周岁时预测未来志向的抓周。结果这小孩却直接爬向父亲,直接爬进爸爸的怀里抱抱。父亲说,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孩子面前大哭[13]。

我们的主所求于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他并不吝惜赏赐我们百物,但他也总是像试验亚伯拉罕般考验着我们,是否宁愿选择他,而放弃其他的事物?

彼得不敢回答他是否爱主「比这些更深」,当耶稣第三次问彼得「你爱我吗?」,彼得更是「就忧愁起来」(约二一17,新汉语译本),因他很可能想起了自己三次不认主的过往。但彼得越是戒慎恐惧,越证明他此刻爱主的表白是发自内心且下定了决心。

事实也证明彼得兑现了他「我爱你」的公开告白,不但不负耶稣「喂养我的羊」的所托,在罗马基督徒面临尼禄皇帝逼迫时,他更是「跟从」(约一37)耶稣到底。最后一如耶稣所暗示的,以被钉十字架的方式而死,因「伸出手来」(约二一18)正是「钉十字架程序中的专用词汇」,彼得「顺服的就死便是归荣耀给神」[14]。

有些人觉得约翰福音应该结束在第20章,但其实第21章不是画蛇添足,作者让我们知道彼得的死「不是意外,而是耶稣早就预知的」[15],也是彼得决意顺服耶稣最后这句「你跟从我吧!」(约二一22)并兑现自己三次对主重申「你知道我爱你」这告白的结果。

愿您我爱主的心永不冷淡、后退,时时记得主在提比哩亚海边「你爱我吗?」这三问,被他的爱所激励,跟从他到底!



[1] 余也鲁总编,《中文圣经启导本》,海天书楼,1996,页1526。

[2] 颜敏,《约翰福音解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页250。

[3] 米尔恩(Bruce Milne)教授,《圣经信息系列:约翰福音》,校园书房,2002,页461。

[4] 卡森(D. A. Carson)博士,《约翰福音注释》,美国麦种传道会,2007,页1057-1058。
[5] 格兰特.奥斯邦(Grant R. Osborne)教授&菲利普.康福德(Philip W. Comfort)&温德尔.霍利(Wendell C. Hawley),《房角石圣经注释丛书第十三卷:约翰福音.约翰一、二、三书》,恩福出版,2016,页457。

[6] 曾思瀚博士,《约翰福音:道成福音的耶稣》,明道社,2008,页214。

[7] 吴道宗博士,《道成为人的耶稣:约翰福音析读》,基道出版社,2006,页341-342。

[8] 格兰特.奥斯邦(Grant R. Osborne)教授&菲利普.康福德(Philip W. Comfort)&温德尔.霍利(Wendell C. Hawley),《房角石圣经注释丛书第十三卷:约翰福音.约翰一、二、三书》,恩福出版,2016,页465。

[9] 焦源濂,《基督生平(下)》,校园书房,1991,页770。

[10] 袁天佑,《中文圣经注释第三十一卷:约翰福音》,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8,页558;另参陈济民博士,《目睹生命之道:解读约翰福音》,校园书房,2013,页370。

[11] 钟志邦博士,《天道圣经注释:约翰福音(下)》,天道书楼,2003,页430。

[12] 焦源濂,《基督生平(下)》,校园书房,1991,页770。

[13] Mr.的杂七杂八翻译,2021-07-13。

[14] Gerard S. Sloyan教授,《解经讲道注释:约翰福音》,教会公报社,2013,页294-295。

[15] Gerard S. Sloyan教授,《解经讲道注释:约翰福音》,教会公报社,2013,页294。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