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校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对学生有利,也有弊。利是提早知道社会的需求,让毕业与工作的时间「零接缝」,所学和工作的需求「零落差」。弊是为了外在需求,忘了自身的兴趣,能力与使命。
有人认为大学没有为某些财团,培养他们所需的人材,是大学的失当。其实,这是企业高傲的偏见。社会上越重要的工作,如总统、立法委员等,大学没有科系在培养;对文化具影响力的文学家、媒体出版者,大学也没有这种科系。大学在培养适合各式工作的人才,如同一把好刀,能切各种食物。大学若使培养的毛毛虫能强壮,毕业时,毛毛虫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飞出去。毛毛虫不需预定要上哪根枝头?而是要选择蓝天一片。
零接缝、零落差是社会一般的需求,不是关键的需求。一般需求的工作,生活也许可以自足,但是对周遭的影响力小。社会经常强调前者,给许多大学生带来压力,常觉自己像风筝,线的一段不知在谁的手中,另一端又不知被风刮到哪里去。用科系来做未来工作的跳板,如同冒险的生手用望远镜看野牛,不会使用焦距,手抖来抖去,或站错角度,经常看不清野牛在哪里。而且活泼的野牛,总会移动,病牛才站在那里,等你看清楚。
大学一年级时,学生在科系所学,仍不确定未来的工作,将怀疑是否值得投入更多的时间,引发转系的思虑。请不要以为稀奇,大多数人在求学过程中,都有这想法,而且多次困扰过。我们都会受周遭家庭的建议,朋友的看法,社会的报导所影响。此外,个性的成长、兴趣的不明、情绪的起伏、成绩的挫折等诸多因子,也会影响我们的抉择。
许多学生,对大学科系的认识几近空白,即使在从科系网站得知一点线索,大都是雾里看花。以致填科系时,先有选择性的偏差,后有偏差性选择。这怎么办?有些学生进到一个科系,就当作自己的责任,尽力念好成为自己的义务。他们将科系当作对人群的服务的预备,读下去一定有用,或相信真实的兴趣,是在帮助别人而非自己一时喜好。或认为将没趣的科系,读成有趣的转化,才是最大的兴趣,或将科系当成累计自己资源的地方,累计越多,优势越多。
有些学生用辅系来面对未来。他们用60-70%的时间对付自己科系所学,30-40%的时间去选读自己有趣的辅系、学程,使自己专业与兴趣兼顾。
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不久,就决定转系。转系之前,最好知道要转那个学系,不要只知自己不适合读现在的系,不知要转到什么系。最好修过(或旁听)该系的课,成绩不错才转。转系的挑选,可注意科系的优势性,科系课程学生的满意度,学习的内涵与宽广。转系之后,要更多参与系上的课程,保持好的成绩,以免念书的信心垮掉;减少课外的活动,舒缓你与新科系的张力;认识系上的导师,减低自己的疑虑;认识系上的同学,以免自己太孤立。此外,转学考是另一种转系的方式,考转学考的学生不多,录取的机会高。你若积极准备,将发现转学考比大学考试容易多。
即使转系,未来总是有些不确定。对未来有一丝的不确定,不是更有趣吗?除非你是机械人,否则未来总要有点不确定。
欢迎参观作者的网站:河马教授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