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灵修的道路上

【作者:黄旭荣出版人的针孔照相机 2015.06.28


旅美多年的友人来访,聊起校园出版的书。他说,苦等三年,终于见到罗云.威廉斯《知识的伤痕》的出版,这期间他忍不住先买了英文版阅读,不过中文版面世,他还是买了,毕竟母语阅读还是顺畅得多,然后也对我们居然出版了《21世纪基督教灵修学导论》,大大赞赏了一番。

我好奇地问他,为何等待这本书?话匣子一打开,乖乖不得了,话说他四十年前高中时期信主,被带到一间火热追求、极其敬虔的教会,每天早起灵修、大声祷告;大学时期则一面参加校园团契,一面参加另一个长时间静默,追求圣灵指引、神秘经验的教会,常常处在圣灵说、圣灵不说,主喜悦、主不喜悦的矛盾中。他称那是一段彷佛「追鬼火」的可怕经历,赴美求学参加查经班,留学生大多都是来自港台的高材生,最理性的一群高知识分子,碰到信仰反而说「知识会妨害信仰,是没有生命的」,硬是将生命与知识对立起来。

21世纪基督教灵修学我继续追问:那你是如何「抽身」的?他说就是这些年阅读魏乐德、罗云、迪亚伦(Diogenes Allen)、巴尔塔萨等西方神学家的着作,透过阅读经典,慢慢澄清了自己的灵修观。原来从初世纪开始,古代教父早已不断将理性、意志、情感结合,融入基督徒灵修方法的讨论,面对今日大部分华人教会仍然将情感与理性二分,将知识与灵性对立,他深感忧心、焦急,努力地想要找出一套属于华人的灵修之路。他心仪傅士德所介绍的古典灵修学,长时间默观、操练,但也明白一般忙碌的信徒,是不容易作到的;他欣赏魏乐德的生命灵修学,多所吸收,但总是还有许多西方文化需要转换;而这本《21世纪基督教灵修学导论》,终于让他对灵修学有整体与整合性的轮廓。

谈到灵修学,我好奇地问他「那你知道毕德生吗?」令我惊讶的是,朋友旅居美国多年,却不太熟悉这位「牧师中的牧师」,这回轮到我侃侃而谈,向他推介我称之为「生活灵修学大师」的尤金.毕德生牧师。我从毕德生如何开始牧会讲起,他在美国教会增长理论蓬勃发展、牧师们都在追求教会增长的时代,拒绝与其他教会一样,致力于发展成大型教会。他说他的教会最多三百人,多了就植堂;他不愿做主任牧师,管理许多区牧、副牧,因为他自己最多只能记得三百个人,而他要「认得每只羊」。要说他是因为没有能力,也许是种托词,因为当时他可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学院的博士生。

在那么强大的追求教会增长文化潮流中,却敢于逆流而上、砥柱中流,这需要何等清晰的头脑与无畏的勇气。在他的回忆录《牧者的翱翔:毕德生的40个牧养笔记》自序中他说:

我不喜欢消费主义如燎原之火蔓延,将神视为行销商品;我不喜欢抹杀个体性的方式,将男男女女和孩童变成了没有个性的角色、目标和统计数据;我不喜欢将旁人视为对手、甚至是仇敌的竞争精神。

这些文化污染物,对那些想要按耶稣的真貌跟随他的人来说极其危险。文化环境如此,至少我以为,我需要格外警醒守候,免得圣召遭到毒害。

我希望带领我个人生活和工作生活的,是神、圣经和祷告。

这样的牧者观,自然带出他的生活灵修观,毕德生反对教会中的属灵精英主义,把属灵等同于很会祷告、熟悉圣经、热心服事,他也反对教会中仍然弥漫的诺斯底主义,重「灵性」轻物质。他当然不是反对这些所谓的「灵性」,但是他说真正的灵性是兑现在最平凡的生活中,灵性正是在包尿片、洗碗碟中锻炼,在难搞的同事、孩子的吵闹声中陶冶而成,基督翱翔千百场合间,我们则是透过生活的种种,领略、跟随圣灵的工作。

牧者的翱翔《牧者的翱翔》据说是如今高龄82岁的毕德生的封笔自传,他回顾一生并对应时代,借着故事讲述圣灵如何透过家庭、学校、牧会、教学,甚至翻译信息版圣经的人生经历,模塑他的世界观。譬如第六章,讲他七岁那年,母亲因为读到耶利米书十章2-4节(众民的风俗是虚空的,他们在树林中用斧子砍伐一棵树……用金银妆饰它、用钉子和锤子钉稳、使它不动摇),决定不砍黄杉来妆点成圣诞树,因此那年家里没有圣诞树,这让小毕德生很自卑、尴尬,好多年后他才发现原来自己那么敏感于文化与信仰的抗衡,其实其来有自。读完这本自传,许多读过的那些毕德生的书,一下都立体起来,更有画面,更有温度了。

跟友人聊着聊着不知时间快速推移,原本预计一个钟头的会面,竟已过了大半天,赶忙介绍他几本毕德生的书;窗外街灯都已开启,家人来电催促晚饭已凉,才在祷告声中依依不舍地分手。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想着他为异乡的华人苦苦寻觅属于自己的灵修之路,心中大为感动,再一次地为他祷告。

很久没有这样谈书、论作者了,真是畅快。

●欢迎参观《哈啦读书心得》哈屁股与阿祥的部落格

about 【出版人的针孔照相机】专栏主要写手:应仁祥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