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潘王子》观后(下)

【作者:应仁祥出版人的针孔照相机 2008.06.29




又像彼得和贾思潘,他们为了率领纳尼亚的军团迎战力量远远大过他们的邪恶势力,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这压力逐渐转化成恐惧,使得他们愈来愈想藉由某些策略和方法,来击退敌军。结果到最后,这些策略和方法成了他们的主人,使他们被局限,因而打了个大败仗。

■ 渴望力量逃避失败

 并不是说有策略不好,真正有问题的是,我们把这些策略给僵化。我们认为自己想的方法是好的,就希望事情往正面的方向发展,然后祈祷上帝(亚斯蓝)也让我们的方法成功,却不知道,人的方法总是有限,绝对不可以僵化,而是要保持弹性,容许变化,尽管这个变化可能超乎预期,可能会让我们颜面无光。

 我自己的工作是企划,因此常常要为公司构思一些策略和方法。有些策略和方法,开始的时候很好,效果也不错,我们便把更多的力量拿来投入其中。

 然而,当我们有一半一上的力气都投入其中之后,却突然惊觉,这个方向有问题。我们困在那里,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有时候,我会因为害怕失败,还没经过仔细思考和等候,就急着鸣金撤退;有时候,又因为害怕撤退会让人觉得我的方法没用,颜面挂不住,明明已经前无去路了,还在那硬撑。

 然而,等事情过去,再回过头思考,很可能会发现,在撤退和盲目往前冲之间,是有其他可能性的,只是我太害怕失败了,没有时间在张力中寻找甚至是等候解决之道的出现。这就是僵化。

■ 莫以成败论英雄

 《贾思潘王子》里,恐惧最具体的呈现,是在彼得、贾思潘吃了个大败仗之后,有巫师建议他们改用巫术。

 这巫术一个是「饥渴」(Hunger),一个是「愤怒」(我不确定是不是「愤怒」,可能可以请读友们更正)。失败所带来的恐惧太惊人了,我们急着找东西来压抑它,来逃避它。我们渴望更大的力量来帮助我们,就算不择手段也甘愿;我们也会把造成恐惧的原因归咎他人,尽管这样做,对情况的改善,一点帮助也没有。

 总而言之,饥渴和愤怒,都会让我们失去人性,所有的美好都变成只是用成功和失败来考量,万事万物的丰富可能性,都被我们只讲成功的价值观所扭曲,一切都被物化,只为了夺取胜利。饥渴和愤怒的确很有力量,但是这两股力量却会让人离真我愈来愈远。

 真我本来应该是种无私的付出,是国王般的尊贵良善,是与万事万物间的和谐融洽。如今一切都变了,我们急着去抓取东西来填补恐惧在心中造出来的深渊。我们不再信靠「真我」真的能带我们走出困局,而是转而向黑暗力量寻求帮助。

 一旦我们使用了这力量,我们可能打赢了战争,但是其实我们已经输了。我们也转变成了黑暗的力量,我们的心死寂,上面铺了一层厚厚的冰。

 只有爱德蒙知道这条路不通。因为在《狮王、女巫、魔衣橱》里,爱德蒙已经知道饥渴、愤怒的永无止尽,他早尝过死寂的味道,尝过冰冷的痛苦。因此当贾思潘和彼得着迷于巫术所带出来的寒冷力量,爱德蒙毫不犹豫地一剑挥出,把冰和巫术一并打破。

■活出真我:放下的力量

 要怎么样活出真我?活出那个尊贵无比、无私付出、良善温柔的真我?我们需要努力,同时我们也要等候。就像彼得和露西的对话一样:

 彼得说:「为什么亚斯蓝不给我们看他的印证呢?」

 露西说:「或许,亚斯蓝希望你先证明给他看。」

 我们要努力地迎战一次又一次从我们内心所发出的恐惧,学习不再紧紧抓着「欲望」、「成就」、「权力」不放;我们要能勇敢地放下。一但我们真的学会了放下,放下了手上所抓的东西,放下了自己,在退无可退的时候,我们就会听到亚斯蓝的吼叫,我们才会看到真正的力量。

 放下,是很痛的!有多痛?电影来到最后,彼得决定和邪恶势力头子米拉兹,来一场一对一的肉搏战。彼得有多痛,放下就有多痛。每一次饶恕伤害我们的人,那痛就像被米拉兹的剑砍在胸膛的盔甲上;每一次在冲突中先向对方说对不起,那痛就像被米拉兹的盾牌在下巴敲上一记;每一次自己的想法被否定,那内心的沮丧之痛,就像被米拉兹压倒在地上,剑要往你的脸上砍来;每一次因为团队需要,被迫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那痛就像自己的手被米拉兹打得脱臼一样…。

■ 痛苦中学习放下自己

 一又一次,我们在痛苦中学习放下自己;一次又一次,我们汗流浃背、吃了满嘴泥巴地在努力活出真我。更惨的是,一如彼得打败了米拉兹也得不到胜利,我们努力地放下自己,努力地活出真我的良善与温柔,却有可能发现自己仍然四面楚歌,敌方的势力依旧如潮水般,一波波地蜂拥而来。

 然而,就在每一回,自己几乎已无力招架,几乎已走不下去的时候,我们才遇见了真正的力量。那是出人意表的力量,一如纳尼亚的树木,突然都活了过来,或是平静的河流,突然掀起波滔骇浪。我们就像干渴的地土,突然之间,充满力量的树根就这样破土而出。

 那力量本来就在,只是我们不知道那是力量,甚至还会对那地方将有力量出现的传说嗤之以鼻;然而,力量就是在那里,而且一直在那里,支取那力量的唯一方式,就是放下、放下,再放下;坚持、坚持,再坚持。

 这真的不是件容易明白的道理。我最喜欢的灵修作家卢云,曾经写过一本默想死亡的书《The Greates Gift》。卢云认为,死亡的真正意义,就是「彻底地放下」,我们的一生,就是一场走向死亡,走向彻底地放下的过程。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学习一连串的放下,我们要放下在母亲肚里的温暖,要放下喝母奶的舒适,要放下总有父母陪伴的生活,要放下年轻时候的体力、精力,要放下中年时候的功成名就…。

■ 放下,给灵魂更多空间

 对许许多多人来说,「放下」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因为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教导我们的是如何「拥有」、如何「抓取」,我们要拥有舒适的房子、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安全的人际、健康的食物,这样人生才快活。

 然而,「死亡」就是这么一回事,当你年纪渐渐老迈,再舒适的房子,都无法减缓你身体的疼痛,再体面的工作,年老力衰的你,也无力承担。老,让你不得不放下。

 可是,就是在这个死亡的过程中,因为放下,我们的灵魂反而有更多的空间,去容纳以前根本容纳不下的爱和希望,我们将慢慢变回小孩子时的单纯,不再靠外在一切去评断事情;我们也将慢慢更懂得珍惜身边一切的所有,更知道情感的可贵;最后我们也会更有天父的样式,甘心乐意地付出,因为知道付出才是真正的拥有。

 这就是放下的力量,也是真我的力量。我们只有藉着放下,清空我们灵魂的耳朵,我们才能真正听见亚斯蓝的吼叫,才能真正体会的生命中最不可思议的力量。

 或者可以这么说,整部电影本来就是要讲「真我」、「假我」的问题,那些看似编剧瑕疵,设定缺陷,莫名奇妙的地方,其实是「故意」的。因为「真我」、「假我」之间本来就是如此地微妙,许多地方都是超乎常理的,只要我们稍不留神,很可能就把很多事情搅在一起,误以为那是问题,而无法接受那其实才是我们生命的真相。

 《纳尼亚传奇:贾思潘王子》由原着鲁益师打下根柢,加上导演编剧的深刻诠释,整部电影呈现出非常丰富多元的层次。看似不合理的地方,其实才是真实的;看似真实的地方,却要将之视为次要与过场,无须特别在意。

 我们的生命是不是也是这样呢?那些我们在意得要死的地方,其实只是梦幻泡影,那些我们不经意的地方,那些看似荒谬所在,会不会才是我们该用心探索,可能发现真理的地方?(全文完)

●欢迎参观《哈啦读书心得》哈屁股与阿祥的部落格

about 【出版人的针孔照相机】专栏主要写手:应仁祥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