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像电影的灵修书

【作者:应仁祥出版人的针孔照相机 2012.02.19




过去这几年,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与印度相关的电影,开始受到世人注意。从《贫民百万富翁》到《心中的小星星》,乃至于最近的《三个傻瓜》,每一部都相当精彩,令人印象深刻。明眼的人也注意到,印度电影最大的特色,就是随着剧情的演变,剧中主角会突然跳脱出来,开始唱歌跳舞。

其实,印度的电影从很早以前就相当发达,他们的「宝莱坞」多年来更是全世界生产电影最多的地方,甚至超越了好莱坞。至于电影中常常出现唱歌和舞蹈,则有宗教学者分析,应该和印度教的传统有关连,例如他们的宗教经典《薄伽梵歌》,就常常可以看到各种神只用诗歌的方式彼此对话。

那么,如果要和置身在这种传统中的印度人谈基督信仰,那会是怎样一番情形?《今天也要在基督里》的作者钟斯,就是一位远渡重洋到印度传讲福音的宣教士,怎么样让印度人跨越文化藩篱,明白圣经所谈论的上帝、耶稣,始终是钟斯念兹在兹的问题。如果从钟斯生前是何等受到印度人的喜爱,多次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为要表彰他的贡献,甚至还和甘地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等迹象看来,钟斯在跨文化的沟通这件事上,无疑是成功的。

到底,钟斯的秘诀是什么?透过这本从钟斯着作精选而成的三百六十五天灵修日粮 ――《今天也要在基督里》,我们可以窥见一些端倪。首先,钟斯有着丰富无比的想像力。正是这想像力,让他有办法将大多数印度人感到陌生的基督信仰,用有画面、有故事,非常具体可以了解的方式,转化出来。例如基督信仰相当重要的「上帝国度」概念,在钟斯出神入化的想像力运作下,就让我们习以为常的「国度」观,有了非常特别的却又不至于偏颇的诠释。他用「上帝的国度」和「自我的国度」做了对比,一一揭示两个国度间的差异,并且一再地强调,除非我们从「自我的国度」出来,进入「上帝的国度」,否则生命无法变得更丰盛。


其次,钟斯的思想是故事性的,任何一段论述,他都会举生活中周遭实际的例子来做说明:电灯、磁铁、莲花,等等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钟斯在书中谈祷告的那几篇,他开宗明义就把圣经中的一卷书「使徒行传」,定义成「祷告行传」,然后按着「使徒行传」里面的故事,开始讲述他对祷告的理解。这使得钟斯的「祷告神学」,不会只是抽象的探讨,而是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读来就像看了一场与祷告有关、精彩万分的电影。

讲到电影,钟斯文章中的第三大特点,就是他经常使用阶段的方式来画分文章重点。这就有点像是导演在做场景画分,把一个大观念,画分成五到八个场景(甚至更多),于是乎再抽象、再难以理解的理论,也都因为「场景」的画分,产生出移动感,甚至因此变成像故事一样,让读者不禁期待下一个情节的发生。翻开《今天也要在基督里》,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好比学习祷告的九个阶段(参页 124 到 131),领受圣灵的十二个步骤(页 144 到 158),脱离恐惧的八个步骤(页 249 到 257),等等。

没错,想像力故事性,以及阶段式的呈现,正是钟斯用来与印度人沟通基督信仰的方式(相信应该还有更多,例如也有人注意到钟斯善常用「对比」的方式,来写文章)。事实上,钟斯用来介绍分析阐释基督信仰的方式,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基督徒,或是对信仰有兴趣的朋友来说,也同样有很大的启发性。像是信主许多年的基督徒,许多信仰的辞汇早已没了新鲜感,甚至开始觉得单调乏味,钟斯充满想像力的信仰诠释,能够帮助我们再次品味基督信仰活泼有生气的一面。至于刚开始接触基督信仰,慢慢产生一点兴趣的朋友,钟斯用来与印度人沟通的方法,充满画面,像拍电影,深入浅出,容易理解,正是踏上这条信仰之路必备的入门好书。


近几年,灵修慢慢成为一门显学。人们络绎不绝地开使参加灵修营、祷告、静默、禁食。不过随着风潮过去,也开始有人在问,我花了那么多时间静默、祷告、禁食,却不太知道自己安静在上帝面前要做些什么,祷告应该要祷告些什么。身为灵修大师魏乐德与傅士德都相当推荐的钟斯(魏乐德《上帝的声音》更是大量引用钟斯的观点),深谙灵命塑造的意涵,《今天也要在基督里》就像是这位二十世纪属灵巨人的灵修札记,他在灵性生命上的智慧,将一天一天地陪伴我们,对付身上的老我,深耕灵魂与生命的沃土。这本书实在值得我们细细品尝,一起学习活在基督里,让基督成为我们室友、我们家人,随时随地拥有他的鼓励、安慰、扶持、砥砺,以及永不离弃的同行和陪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住在基督里!

●欢迎参观《哈啦读书心得》哈屁股与阿祥的部落格

about 【出版人的针孔照相机】专栏主要写手:应仁祥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