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就一直在构想如何以「艋舺听觉、嗅觉和味觉」,邀请街友们担任在地小旅行的导览人员,与前来观光或认识万华的朋友们分享她们真实的生命故事。期盼藉由人物旅游的方式,让更多人在街友坚韧的生命故事中,体验最有温度的艋舺。
我把这样的议题称为「感官社会学」的想像:究竟哪些空间区域、职业类别、年龄、性别、族群、宗教....等属性的人身上或生活中,比较会有那些气味特质?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为何某些气味会集中在某些人身上或空间区域中,希望藉此激发更多人共同反省社会结构的合理性/不平等,进而开始懂得尊重不同族群生命的价值,思考优势/弱势族群背后的不合理社会结构。
就像现在许多美容广告中,充斥着对皮肤长绉纹、长茧、粗黑的恐惧,彷佛看到自己脸上有皱纹、手脚上有茧、皮肤变粗黑,就是犯了什么滔天大罪之类的。但如果这些皱纹、茧和粗黑的皮肤,是父母亲为了养育子女,长年从事辛苦劳动工作的结果的白发;母亲身上弥漫浓厚的油烟味,因为他每天都得帮许多公司或家庭帮佣煮饭;父亲身上的汗臭味,是为了养家而担负苦力劳动工作的结果,那么这些「颜色」与「气味」可能被我们视为「母/父爱」的象徵呢?
再如先前跟大家聊过的,早上经过连接万华和中和的「华中桥」,几乎都会从中央市场传来浓浓的鱼腥味。以前小时候都会觉得这个味道不好闻,现在我到是开始期待自己和大台北地区的民众,学习尊敬这个气味!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辛苦的鱼贩七早八早就起床到鱼市场为我们处理这些新鲜的鱼肉,我们的餐桌上如何能有香喷喷的鱼肉料理呢?换言之,中央市场的鱼腥味不单只是「艋舺的嗅觉」,更是大台北地区的厨房,值得我们重视与尊敬!现在的人一直在寻找「爱」、「关怀」、「奉献」的痕迹,这些感官知觉都是最好的证据,我们为有只有用「心」才看得到世界的美好。
为了传达这样的感受,我在此分享一首萧泰然的「阿母的头鬘」,与大家叙说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故事。
阿母的头鬘
词:向阳 曲:萧泰然
做姑娘的时阵,阿母的头鬘乌金柔软又滑溜,
亲像镜同款的溪仔水,流过每一位少年家的心肝顶。
嫁给阿爹的时阵,阿母的头鬘活泼美丽又可爱,
亲像微微的春风,化解了一度浪子的阿爹。
生了阮以后,阿母的头鬘端庄亲切搁温暖,
亲像寒天的日头,保护着幼稚软弱的阮。
阮大汉以后,阿母的头鬘已经失去光彩,
亲像入秋的天顶,普通的景色里一层收成的伟大。
四部混声版试听参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L9q1vpMi_0
◎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