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浪子回头」故事中的自己

【作者:徐敏雄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2021.08.29



《浪子回头》,林布兰,收藏于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维基百科公开授权


圣经里有一段耶稣说的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父亲有两个儿子,有一天小儿子要求父亲直接把要给他的那份家产给他,并离家远行。不久,小儿子把手中的财产吃喝玩乐光了,走头无路之际他决定「回家」请求父亲原谅。

小儿子返家路上,父亲在远方就看到了他。看着父亲热泪盈框地朝着他跑过来,小儿子心中也酝酿着要对父亲表达的忏悔之言。只是没想到小儿子准备的台词还没来得及开口说,父亲就真挚地抱着他的脸颊亲吻,并煮了一锅美味佳肴,大肆庆祝小儿子的归来。之后又让他脱下先前破烂不堪的衣服,把家里最好的新衣、新鞋给他换上,并且把戒指给他戴上。

眼见弟弟受到这般热情款待,过去长期为家庭努力工作的大儿子十分愤怒且嫉妒,他生气地向父亲抗议,自己过去努力为家人付出却从未获得任何奖赏。听到这番话,父亲告诉大儿子说:「孩子啊!你过去一直跟我同在,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而你的弟弟好不容易失而又得,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庆贺。」

故事在此告个段落。

刚开始听到这则故事时,觉得父亲处理兄弟们的事情很不公平,为什么大哥长年为家人付出,从未得到父亲任何褒奖,但败家的弟弟做错事回来,反倒还能得到友善的关爱。我甚至听过有些人说:「那我也要当弟弟,一辈子花天酒地,最后再回来讨拍,结果反而更好。」

后来随着年纪增长,我似乎体会到,能与家人生活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惜的事。而那位弟弟迷惘的那段时光,表面上过得很自由自在,内心却永远缺漏家人的爱。

直到最近阅读H. Nouwen的书,发现这则故事还有另外更值得深思的人生道理,就是「回到上帝无条件之爱的『家』」!

首先,Nouwen提到这位父亲真的很了不起,对于小儿子执意离家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心中即使担忧万分,知道他可能在外受尽痛苦,但依旧不阻拦他去尝试与冒险。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始终怀抱着迎接小儿子回家的爱等待着,而且这份爱不是因为小儿子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而仅是因为「小儿子是他的爱子」。

其次,Nouwen认为这个故事里小儿子的际遇和心情,也经常能扣紧读者的心。因为许多人想活出自己的生命,却不是用家长或老师给的答案,不希望在自己动手尝试之前,就被套上某种刻板角色形象。如果我没有打从心理接受,又如何能够让某些知识技能或角色成为真正的自己呢?

除此之外,每个人这辈子都经常有犯错渴望宽恕的经验,也都期望着周遭的亲人、朋友能给自己这种宽宏的爱,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修补关系。所以当看到小儿子被父亲无条件接纳的画面,也彷佛自己得到了无条件的宽恕与爱的滋润。

最后,Nouwen认为,这个故事里最被忽略的是大儿子的嫉妒与愤怒之情,因为多数人总认为要自己有杰出表现,才能「换得」师长、伴侣或朋友的爱。为了保护自己不被讨厌、持续被爱,我们努力做出这些事情,但是当结果没得到预期的爱与回报时,就会由爱生恨,甚至心怀恐惧地防备周遭所有的人。

归根究柢,我们很像大儿子,并不是真心诚意爱着自己周遭的人,而是用市场交换的逻辑在对待彼此。因此,表面上我们是在照顾家人,内心却充满高度愤怒、恐惧和疑虑,深怕自己失去了什么、没有被公平对待。所以我们开始大量囤积物资以备不时之需,我们收起自己的知识、金钱与爱,以防别人掠夺或诈骗我们之后,让我们自觉受骗、受伤。

当自己陷入高度恐惧之际,我们甚至还会告诉自己:「对啊!我现在看起来虽然有余,但谁知明天不会出现什么临时的灾难?所以我不信任、不分享是合情合理的。」恐惧主导我们的人生,甚至面对所有疑似的敌人,我们都会变得凶暴。恐惧吞没了我们,使我们无法发展内在真正渴望的人际关系。

透过重新阅读、反思这则故事,Nouwen希望我们相信:人生最重要的不是透过表现杰出「赢得爱」,而是相信每个人都已经拥有上帝无条件的爱。我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与我们的表现毫无关系;我们不需要藉口,仅仅需要相信并接受「自己已被上帝无条件所爱」的事实!

林布兰(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曾经在1668年绘制了一幅主题为《浪子回头》(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的油画,是Nouwen十分钟爱的。林布兰画这幅画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甚至几近眼盲,人生从灿烂落至谷底。但Nouwen认为也是因为经历这么多的苦难,林布兰才能创作出灵性这么高的作品。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与自己距离最近的是投入父亲怀抱的小儿子,或许这也是林布兰想邀请观众一起进入画作体会的一个角色:被无条件之爱拥抱的平安。




参考资料:

徐成德(译)(2017)。《回家的渴望:与卢云一起再思浪子回头》,H. Nouwen(着)。台北市:校园。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则下一则